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农历九月养生 > 第11部分(第2页)

第11部分(第2页)

莫让传染病找上你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万物吐露着生机,孕育着希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可恶的传染病也蠢蠢欲动,伺机向善良的人们发动进攻,使春季成为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

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呼吸道传染病和消化道传染病两大类。其中,前者包括流行*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可通过空气、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病人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重症者还会发生呼吸困难、器官衰竭等危及生命的严重症状。

别让“感冒”靠近你(4)

后者主要有细菌性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主要是通过食物、水、接触物等传播途径而引起感染。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还伴有轻重不同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春天之所以能成为传染病容易流行的季节,从外在原因看,是因气候变暖,使得许多病原微生物、病毒变得活跃,并借着暖风存活流传;从内在原因看,是冬去春来,人体的各项机能正处于适应季节变换的调整状态,身体抵抗力较弱,病毒和细菌易于乘虚而入。从中医角度而言,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体正气较弱,而外界邪气方盛,特别是“疫疠”之气来临,就会引发疾病的大范围暴发。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况且于传染病而言,防胜于治。而祖国医学关于疾病的预防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奠定基础。《素问》有云:“不治已病治未病。”古代医学对预防疾病传染曾有许多具体而有效的方法。那么,运用中医药预防春季传染病的方法有哪些呢?

首先,培固正气,强壮机体。《素问》指出:“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这充分表明养护正气对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意义。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养护正气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合理膳食,增加营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正常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等。还可采取穴位贴敷等养生保健方法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真正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其次,隔离患者,控制传播。对传染病患者应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根据具体病种的不同传播途径,设法加以阻断;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区域;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或施行其他保护措施,如采取戴口罩等方法,防止吸入病菌;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再者,预施药物,防止染病。一般情况下不需用药物防病,但在传染病严重流行时,如面对在全球多个国家肆虐流行的流感,便可酌情使用,以保护易感人群。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黄连、黄芩、蒲公英、野*、鱼腥草等中草药,均可根据具体情况,单独或联合使用,这将对传染病的预防起到很大的作用。

春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红眼病的预防

红眼病是一种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眼部疾患,好发于每年的春夏之际,一旦在学校、厂矿等集体单位发生,极易引起暴发流行。

红眼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4小时左右。病后常有眼部不适,有异物感,流泪,怕光及胀痛,眼结膜明显*,球结膜发红,布满血丝,眼内分泌物增多。若为病毒感染所致,又可见眼睑高度水肿,睑结膜上有大量滤泡,患眼侧耳前淋巴结肿大,有压痛,严重者结膜下出血、角膜发炎、视力模糊。

本病之所以造成暴发流行,主要是接触传染所致。因此,要养成讲卫生、爱清洁、勤洗手的良好习惯,切忌用手揉眼。在红眼病流行时,不要在游泳池游泳,不到公共浴室洗澡。家里发现此病患者,须用桑叶10克,*20克泡水代茶饮,以预防红眼病。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夏 季 养 生(1)

夏天,指阴历四月至六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为公历五、六、七月,共3个月。其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

夏季,为万物生长,繁荣秀丽的季节。《黄帝内经》在描述夏天的节气特点时,这样写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说,在夏天的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夏季以暑气为主令

夏季暑气当令,气温偏高,总的来说,夏季可用高温、多湿热来形容。但就天气递变过程来说,又呈现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天气系统,即初夏的梅雨天气和盛夏的伏旱天气。无论是湿热天气或伏旱天气,对健康、对生物钟的运转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充分认识到这些特殊性,以谨慎度夏,健康度夏。

中医认为,暑为阳邪,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

从人的健康而言,人体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18~28℃。气温达到或超过36℃时,易导致体内神经组织和内分泌组织的调节功能异常。夏季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排出汗以调节体温。但是,汗液过度排泄,易导致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发生中暑。特别是大量出汗和气温增高,易造成脱水,使血液浓度增高。这样,容易使老年人脆弱的血管发生阻塞,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另外,大量出汗使尿量减少,不利于排毒。而夏季无论是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还是通过饮食等进入体内的有害物质,是一年中最多的季节。所以,人体必须一方面注意防暑,另一方面要适应夏天气候,使体内调节功能不因外界高温而失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湿为长夏之主气

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长夏季节既炎热又多雨。人们所说的湿病就多见于这个季节。这个季节里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和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

对于湿,现代科学用湿度来表示,是指空气中的含水量,物体潮湿的程度。空气的湿度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对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当气温高于25℃时,适宜的相关湿度为30%。秋天,天气凉爽,湿度适中,人的精神倍增;而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易发生胃肠炎、痢疾等。若湿度太低,上呼吸道黏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从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不仅如此,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