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1000字 > 第666部分(第1页)

第666部分(第1页)

尽管意大利和南斯拉夫提出了抗议,它们并没有改变外长会议作出的决定;和约第二十一条规定建立的里雅斯特自由区,并在第二十二条中具体划定了它的边界。自由区是从那些拟定法国线的专家们原来准备留给意大利的地区中划出来的。

自由区面积约三百一十平方英里,约有人口三十四万五千人,其中二十六万以上住在的里雅斯特市及其近郊。自由区居民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意大利族。自由区几乎完全不生产粮食、原料和消费品,因此它的主要工业所需的原料完全依赖外界供应。从上述关于的里雅斯特市经济状况的说明可以看出,1918年后该市怎样依赖于它同意大利之间的贸易,以及一个同意大利其他地方的工业紧密结合的当地工业又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关于自由区的前途,东西方有着矛盾的看法,同时双方都担心外界干预自由区的事务,这两点,在巴黎和会为拟订自由区规章而设立的小组委员会的讨论中就表现得很明显。双方嘴上都说有必要建立民主统治,而且规章中也明文规定要有一个由自由区人民选举的人民议会和一部由制宪会议通过的宪法。但是,掌握着控制大权的将是总督,总督要由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与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磋商后任命,任命后实际任职多久也取决于安全理事会的决定。当时安全理事会对所提的几个总督候选人一个都不能同意接受,正说明总督这个职位十分重要。

1947年9月15日和约生效时,意大利对的里雅斯特自由区的主权随即终止,但由于安理会未能就总督人选达成协议,和约附件七所规定的临时政权无法实现。按照临时规章第一条的规定,自由区仍由盟国军政府管理——英…美军政府管理甲区,南斯拉夫军政府管理乙区,这两个区是由1945年6月20日杜伊诺协议所确定的摩根线划分的。两个区里军政府的施政情况很不一样,从1945年5月到1947年9月,对甲区的管理是按照管理意大利其他各地区的同样原则进行的。西方国家认为,军政府就其性质来说只是一种看守政府,它受国际协议的制约,有责任按照意大利的法律去管理它控制下的那个地区,并应尽可能地利用当地原有的政府结构。可是,在这一边界地区,条件是困难的;那里找不到多少地方官员,没有警察;直到1949年才举行地方选举;英…美军政府必须对付的不仅有乙区中南斯拉夫人的敌意,而且还有甲区内的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党员既有南斯拉夫人,也有意大利人。这个党鼓动了许多次罢工,并且企图利用的里雅斯特战后的不景气,这样,就使该区经济更难于走上较健康的轨道。实际上,1945…1947年间通过该港的仅有的一点业务是进口运往奥地利的救济物资,因此无论在1947年9月15日之前或在这之后,英…美军政府都不得不鼓励发展的里雅斯特同意大利之间的经济联系,以促进工业的恢复,因为,只有工业恢复了,才有希望减轻该市沉重的失业负担。

乙区的南斯拉夫军政府并没有受以看守政府身分行事之类想法的约束。从1945年起南斯拉夫就开始了这样一个过程:把他们那个区的施政管理机构同南斯拉夫本国打成一片,特别是在司法领域中,他们用人民法庭来取代执行意大利法律的意大利法庭。1947年9月自由区建立以后,这一过程在乙区继续进行,所以乙区的施政管理方针是同按照和约规定并入了南斯拉夫的威尼斯…朱利亚地区如出一辙的。

第八节 意大利的非洲殖民地

大战结束时,意大利的殖民地除费赞自1942…1943年间被勒克莱尔将军征服后一直由法国人统治外,管理权都掌握在英国军政府手中。早在1943年9月21日,丘吉尔就对意大利要求收回其殖民地这一问题发表了英国政府的看法:“意大利……帝国已经失败——无可挽回地失败了。”1945年9月,外长会议一致同意不存在意大利保留其殖民地的问题,但对这些殖民地的前途没有作出决定。这些殖民地同的里雅斯特一样,也是国际角逐的一个焦点;外长们都同意这些殖民地应根据联合国规定的托管办法处理,但所应采取的托管形式问题——是国际共同托管还是由一国托管——却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西方盟国一致反对可能使苏联成为这些殖民地之一的托管国或哪怕只是成为参与国际共管的一个成员国的任何建议,因为不论前一种或后一种身分,都会使苏联获得插足地中海的门径。与此同时,美国人怀疑英国有“帝国主义”野心,而法国人则不愿看到同他们自己在西北非的保护国和领地接壤的这些北非地区有走向独立的任何发展。

由于外长们没有能对意属殖民地的前途达成协议,对意和约第二十三条只是说“意大利宣告放弃其在非洲的属地利比亚、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兰的一切权利或所有权”,并规定上述属地在最后处置办法未决定前继续由目前的行政当局管理,其最后处置办法则应由法、英、美、苏四国政府于本条约生效后一年内予以决定。如四大国政府不能取得协议,这一问题应提交联合国。

盟国与意大利之间的停战协定于1943年9月签字后不久,意大利政府就曾试图把法西斯上台以前已有的意大利殖民地——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和利比亚——同法西斯统治下的意大利所征服的土地区别开来,并声称意大利在1884年获得厄立特里亚和在1889年获得索马里,都曾得到英国的鼓励。对于英国的论点,说意大利的表现证明它不配拥有任何殖民地,意大利政府从不试图答辩,他们也显然不能意识到近二十年的法西斯暴政在当地居民间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意大利人还企图使全世界相信,他们之所以要殖民地,主要是因为他们实在有必要为众所公认的意大利人口过剩的严重问题找一条出路。这个论点是说服不了明白情况的人的,因为,如果不把埃塞俄比亚计算在内(这是对的),即使要每户人家负起沉重的经济担子,也没有一块意大利殖民地能够供养得起几千人以上的欧洲殖民者,而区区几千人的这个数目,同意大利每年四十万的人口自然增加数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意大利的政治家们很明白这个事实,而他们听任意大利舆论在这一问题上被引入歧途,以致一些不了解情况的意大利公民心里产生了怨气,特别是对英国的怨气,为此,这些政治家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

不过,意大利取得厄立特里亚、索马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包括它取得利比亚,确实和后来的法西斯征服性质不同。促使意大利占领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的,是它的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野心,这和十九世纪后期创建殖民帝国的其他欧洲国家的野心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也并不比后者更应该受谴责。当时意大利政府的动机是,想借此表明刚统一不久的意大利已是一个必须认真看待的国家。在厄立特里亚,直到三十年代为止,意大利政府的政策虽然老式了些,还是合乎情理而没有激起人们的反感。当时住在该地的意大利人为数甚少,只有四、五千人;欧洲人要进行大规模的殖民只有在较富饶的高原地带才有可能,但意大利政府并没有纵容他们去掠夺住在这些高原地带上的土著的土地。有少数意大利人在山脚边耕种一点小块坡地,在西部地区还有一个小型的棉花种植园,但是并没有什么有组织的农民殖民区。居住在厄立特里亚的意大利人大部份是官员;该殖民地对意大利唯一明显的经济价值,仅仅是它提供了一条通向埃塞俄比亚富饶的内陆地区进行贸易的道路。后来意大利开始准备对埃塞俄比亚发动战争,整个局势就发生了变化。从1935年起,约有七万名意大利人被派往厄立特里亚——筑路人员、汽车机修工、官员和军人——去发展这一矛头指向厄立特里亚的内陆邻国的侵略战争的极好基地。

索马里无疑也是为了威望关系而被取得的一块殖民地。其居民大部分是游牧和半游牧民族,当地的气候对欧洲人殖民或对农民耕作来说都是极不相宜的。1931年前,该地只有一千六百名左右意大利人,主要是些生产香蕉和棉花的大种殖园式产业的经理人员。这块殖民地只是靠罗马付出了大量财政援助才维持下来的。

意大利在利比亚的殖民尝试同样证明是无利可图的。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都是天生的穷地方,沙漠绿洲里生产的一点水果和蔬菜只够供应当地消费。这两个地区都是主要靠同非洲内地的贸易来繁荣其经济的;意大利人所从事的扩大农业,生产成本很高,是仰赖于意大利国内人为保证的市场的,而最糟的是,这种农业生产是把原来从事耕作的阿拉伯人从他们的土地上赶走之后才搞起来的。在的黎波里塔尼亚,最早的殖民者定居在一些购自阿拉伯人或从总面积不很大的国有土地中租让给他们的小块土地上;但是经过了1922年开始的叛乱和随之而来的1922…1930年间格拉齐亚尼镇压叛乱的战争之后,意大利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国有土地的总数有了大量增加,其中一部分是购买得来的,一部分是没收叛乱者的土地,还有一部分则是把未开垦土地划为国有而来的。

在昔兰尼加,塞努西的顽强抵抗,受到意大利人野蛮手段的对付。绿山地区较肥沃土地上的部落土著被赶出,部落的结构遭到破坏。1933年开始在昔兰尼加大规模移殖意大利农民,在绿山建立了四个村庄;到1940年时,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两地合计已有了二十四个定居点,常住的意大利人共达十万人左右,而且还进一步计划让另外五万名殖民者去那里定居。毫无疑问,意大利人在该两地的经济发展方面作了不少工作。他们修筑了质量极好的道路,有沿着海岸东西走向的,也有从海岸朝南伸向内地的;扩建了港口,勘测了水源并修建了水渠,在本地人的耕作技术方面也作了一些改进。可是,意大利在这里的殖民,是通过从合法拥有土地的本地人手里夺取大片较好的耕地,以及强迫大量阿拉伯居民迁往较贫瘠的土地才实现的。在这方面,意大利对待利比亚居民的办法在的黎波里塔尼亚和在昔兰尼加有所不同。在的黎波里塔尼亚,是把相当大一部分耕地面积留给利比亚人,而在昔兰尼加,所有较好的土地都被拿去给了意大利殖民者。

第九节 多德卡尼斯群岛

意大利应把它在1912年占领的多德卡尼斯群岛割让给希腊,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约谈判中从未有人认真反对过,虽然俄国人有一个时候不肯表示同意。对意和约第十四条规定这些岛屿应由意大利割让给希腊,并应成为非军事化。

这些岛屿——斯坦帕利亚岛、罗得岛、卡尔基岛、卡尔帕托斯岛、卡索斯岛、蒂洛斯岛、尼西罗斯岛、卡利姆诺斯岛、勒罗斯岛、佩特莫斯岛、利普索斯岛、西密岛、科斯岛和卡斯特洛里佐岛——上的居民几乎全是希腊族人。1939年,罗得岛上有少数操西班牙语的塞法尔迪犹太人,罗得岛和科斯岛上有少数土耳其人,还有少数意大利移民(特别是在罗得岛上)。但其余的居民在语言上和政治感情上都是希腊人,而且都信奉东正教。从1522年起直到1912年止,这些岛民一直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享受着相当大的地区自治权,在他们祖传的希腊语言方面和希腊民族感情方面没有受到过什么迫害。1912年,意大利对土耳其发动战争,先后夺取了斯坦帕利亚岛和罗得岛,后来又占领了卡斯特洛里佐以外的所有其他岛屿。1912年的意土条约规定土耳其撤出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意大利则撤出上列岛屿。土耳其按时撤出了利比亚,履行了条约义务;可是,到土耳其站在德奥同盟国方面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仍然占领着多德卡尼斯,接着,通过1915年4月26日意大利同协约国缔结的伦敦秘密条约,意大利被许诺“对其目前占领着的多德卡尼斯群岛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一许诺后来在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同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各个敌对国家缔结的洛桑条约的第十五条中得到了确认。

意大利人对待多德卡尼斯群岛上的希腊族臣民,象对待威尼斯…朱利亚和蒂罗尔的南斯拉夫族和奥地利族臣民一样坏,特别是,他们在语言方面执行一条不公正的高压政策,取消希腊语作为当地教育用语和行政用语的合法地位。在多德卡尼斯,意大利语成了法庭正式用语,1937年又被定为正式的教育用语,希腊语课当时只限于在较高级的学校内才得开设。意大利人还企图损害多德卡尼斯的希腊东正教教会,特别是试图使当地教会同君士坦丁堡的普世基督教最高教庭脱离关系。

因此,多德卡尼斯应该与希腊王国合并一事,除了因为当地绝大多数居民是希腊族和他们在政治上向往希腊外,还因为意大利统治该岛期间管理不良,使合并更有了理由。

第五编 西欧

第一章 法国

第一节 国家历史性分裂的永久化

当戴高乐将军在1944年8月26日进入巴黎时,人们满怀希望,认为他的到来预示着法兰西不仅将从四年来德国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而且还将从它过去的一切不幸中解放出来。也许,自贞德时代以来,这个古老国家从未燃起过象这样一种要求全面复兴的真正热情。可是,尽管人们做了大量工作,并经过无休止的辩论,到头来这第四共和国却跟它前面的第三共和国并没有多大不同,而更糟的是,那些曾使法国分裂和瘫痪了若干世代的一些旧的分歧——尽管在抵抗外敌时有过暂时的团结——在战争中重新出现了,而且比以往更深,更难弥合。政治图景中所出现的一些变化,与其归因于宪法所设计的任何一种新的体制,不如归因于自从法国第一次革命以来一直在该国活动的那些力量的自然演变和它们的重新组合成为更强大的集团。例如,一个最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战前为数过多的政党缩减成为少数几个训练有素的“庞然大物”。的确,这一简化过程迅即发展到这样猛烈的程度,以至不久右派和左派都竞相吸收中间力量中的那些最接近于自己一方的边缘派别,因而促使左右之间的鸿沟扩大了,并且隔着这条鸿沟而相互对峙。但同时,正是由于在紧接着战争结束之后那段至关重要的制宪时期中,这些“巨石般的庞然大物”是如此势均力敌,而又如此严阵相对,因此新制定的宪法就不可能不是一种妥协的产物。

当然,法国战后局势中这两个主要特征——左派与右派间旧隙的加深和那些“巨石般的庞然大物”的出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错,共产党是出现的第一块巨石;是它的挑战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组成强大抗衡力量的反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要是没有旧隙的加深,共产党是不可能在战争中变得如此强大的;这种旧时的裂痕,远没有因战争和占领时期经受共同的严峻考验而有所弥合,事实上却因此而更加扩大了。

但是,如果法兰西民族没有设法去培育一支缓冲力量来抵销这些极端倾向,那就无异是自取灭亡。事实上,人民共和党这一新的温和的天主教政党的诞生和迅速兴起,最初曾使人们产生了一些希望,以为它将满足这一要求。可是,战后初期,法国政治气氛中左翼处于压倒优势,在强大而自认不讳的右翼力量尚未出现以前,人民共和党迫于形势,不得不扮演着右翼的角色。同时,它一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