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知宁卫民说老爷子有请,让他马上去见客。
得,于是宁卫民也别惦记歇着了,只有让刘炜敬先陪着松本庆子坐会儿,自己整理了一下仪容仪表,赶紧挪步来到东屋来。
而这一进门,宁卫民就看见康术德和两个几乎与他同龄的老人同坐在花厅北边的画案前,那张紫檀的大案上铺的全是图纸。
至于沙发那头的茶几上摆着的茶具,杂食及瓜果却没人动。
一看就知道是老爷子正和这些人谈正事呢,这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重要聚会。
尤其是看那两位生人似乎待得挺拘束,一见他进来,脸上的表情一时也好像找不到适当的归宿,就知道这都是不善于与人打交道的厚道人。
据宁卫民私下揣测,不出意外,他们应当是在马家花园承包了工程的人。
果不其然,当他进屋当面见礼叫了“师父”。
接下来康术德就挨个给他介绍,这两位
的身份正如他所料想的一样。
其中一个老人姓何,据康术德讲,他师承六部口路西陈记六合棚铺。
这家棚铺可是当年京城远近驰名的第一大棚铺,鼎盛时期,在津门也设过分号。
盖因这家棚铺的铺东是清宫内务府旗人陈毓山,曾应了五次皇室的大买卖,由此而发迹。
而这位何师傅的师父就是亲身参与过西太后两次“万寿庆典”棚匠。
甚至连光绪皇帝大婚的“喜棚”,西太后和光绪皇帝“奉安大典”的灵棚、祭棚,还有宣统皇帝大婚的喜棚。
何师傅的师傅,也全都参与过。
至于另一个老人姓郑,那干脆就是地安门外大街帽儿胡同的郑家棚铺的后人。
这家棚铺虽然规模小了点,也没接过什么皇家工程,可有独家的祖传手艺,会搭“木殿”。
说白了,就是能用特制的木质构件,临时搭起一座起脊的“大殿”,上有五脊六兽,与真的殿堂无异。
当年,不但北城一带的王府宅门的红白喜事几乎都要用他们郑家的木殿或席棚。
连什刹海前海每逢盛夏开办“荷花市场”,沿河的席棚和茶座儿也多为他家所承办。
所以说,这两位都是师出名门的真正行家。
虽然他们干这行的时候,这个行业已经日益没落了,但他们也是真见过大场面,知道大活儿怎么干的主儿。
能有他们这样的水平的人,当世已然不多。
所以说由他们来策划的喜棚,那要真搭出来绝对是京城最高水平了。
否则就以马家花园这样院子套院子的布局,地形复杂的需要,换一般的棚匠来还真未必玩儿的转。
兴许连怎么干,要搭什么样式的棚,都整不明白。
但问题是图纸和方案现在是全部完成了,只是由于摊子铺的太大了,有些东西准备不足。
还需要加购,定制,时间上或许也得周全一下。
预计在原本说好的十五万的费用上,还得再多掏个三万来块钱,总计十八万。
所以康术德也感到有点犹豫,正好宁卫民今天还恰逢其时的回来了。
既然是替他张罗婚事,那康术德就干脆就把他叫过来,让他本人看一看,给个意见。
就这样,宁卫民带着点懵头懵脑,按照康术德的指示走到了画案边上来看图纸。
要说,这事儿是说的挺明白的,可宁卫民还是有点整不明白。
不为别的就因为这图纸太吓人了。
他不看是不知道,一看真吓一跳啊。
原本他刚才看见的那座架子楼就够令他惊讶的了。
而这一看图纸才知道,那栋楼还居然是个三层的楼阁式样。
而且整个棚最后会均匀的搭在院落四周的房顶上,等于将原来建筑接出一层楼阁。
这还不算,最惊人的事接出来的部分还不是独立的,而是成为环楼,前出走廊,四面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