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黄埔军校知多少 > 第44部分(第1页)

第44部分(第1页)

,长得直。他们在军校中流血流汗的巨大付出,也换取了一生的精神所有,这也就是黄埔精神在个人身上的发轫。如今的黄埔老人,虽然都已是耄耋之年,但仍是走路挺胸,坐姿端正。而这一切,都是在黄埔军校的艰苦训练过程中培养成的。

通过军校教育,黄埔生知生死,懂血汗,明国事,识安危,懂得了自己所担负的重大使命。同时,深知“为救国救民而奋斗,任务是很艰巨的”,但又“是很有意义的,是光荣的”。因而,他们能“以校为家”,同心协力,共同建设军校。当苏联从海上运来了一批枪支弹药时,黄埔学生及官长,一起动手搬运。他们都顾不上吃饭,有的衣服磨破了,有的肩头皮压烂了,不仅没有一个人叫苦,而且“个个笑脸不收”。他们有着革命的精神,手中又有武器,因此,勇气倍增。他们白天读书、训练,晚上放哨保卫黄埔岛。广州商团事件发生后,黄埔岛的形势更加紧张,黄埔学生学习、训练、放哨的任务也更重。尽管这样,但“没有人有怨言,更没有人有畏缩情绪”,反而“革命积极性更高,斗志旺盛”。并在参加平定广州商团联军的战斗中,取得了辉煌战果,为军校首树声威,立下了汗马功劳。

黄埔军校新型的军事政治并重教育,既培养了黄埔生的革命精神,同时又有力地推动了军校的军事训练。由于军事本领过硬,因而使得黄埔生特别能战斗。正如当年的黄埔一期生郑洞国回忆说:“当时黄埔的学生,果真成了革命的骨干,真正做到政治教官安体诚了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卧薪尝胆,血洒中华。他们在作战中的表现,正是黄埔精神的充分体现。”在此后一次次的中华民族危亡时刻,一批批黄埔将士肩负起解放中华民族、统一祖国的历史使命,为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血洒疆场,彪炳史册。古北口战役、平型关战役、淞沪保卫战、台儿庄大战、昆仑关争夺战,以及在印缅战场上的中国远征军,黄埔同学与其他爱国将士打出了国威,也打出了校威。

黄埔军校在短短的几年里,不仅培养了大批具有政治觉悟的军政人才,而且形成了其独特的革命精神——黄埔精神,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深刻影响。

较早见于书面系统阐述黄埔精神的文章,是在军校建立仅两年之后的1926年秋,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安体诚特别撰写了《什么是黄埔精神》一文,这至少说明,在此时,“黄埔精神”作为一个名词,已经流行于世。安文指出:“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今年三月一日以前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其创立是在民国十三年五月,即本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不久的时候,到现在,名震全球,功著党国。一方为全国奋斗的青年之生活出路;一方为国民革命武力——党军的中心和空前的模范。它在中国已形成一种势力,已成为中国革命工作上很有关系的一个组织了。这其中有它的特殊精神存在,已是本校和留意本校的人人都能感到而承认的了。它的精神,有以名之,名之曰黄埔精神。”

安文认为:黄埔精神“是充满着信仰并实行真正中山主义的革命军人精神”,“除了它所具之一般的军人精神,如不怕死,甚至有政治主张(不论何种)和我们个人主观所希望的外,分析它的特具的精神,可说黄埔精神是建筑在总理所定的‘联俄、联共、拥护农工’三大政策上的。”“总结黄埔学校这历史的和客观的特殊性质,我们现在就可以说:黄埔精神,是坚信并实行总理所定联俄、联共、拥护农工三大政策的革命军人的精神。”(1926年9月23日《黄埔日刊》)

《黄埔军校史论稿》封面《黄埔情缘》封面

张治中在30年代撰写的《黄埔精神与国民革命》一文中,回顾黄埔军校师生艰苦创校史和东征北伐所取得的重大胜利时,也曾谈到:“在那时候,我们党里的一般同志,都认为黄埔是真正革命的基础,黄埔精神是真正革命的精神。”该文对黄埔精神虽没进行系统地论述,却高度地评价了黄埔精神,有助于后人进一步开展对黄埔精神的研究。

此后,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宣讲研讨“黄埔精神”的文章日益见多,也产生了不少的争论,这里面既有学术观点之争,也有党派政见之争。

——有观点认为,简而言之,黄埔精神就是为主义而英勇奋斗的精神。

——有观点认为,黄埔精神即是军校奉行的“同志仍须努力,革命必须成功”的坚毅精神;是“不妥协,不调和,不成功便成仁”的牺牲精神。

——有观点认为,黄埔精神就是要“服从校长,尽忠党国,精诚团结,成功成仁”,这实际上是蒋介石所倡导的“黄埔精神”。

身着戎装的黄埔六期毕业生赵一曼——有观点认为,黄埔精神是孙中山倡导的“忍苦耐劳、努力奋发”的学习精神;“一心一意为国家奋斗”的革命精神;为民众利益“不要身家性命”的牺牲精神;主动活泼的富于进攻的战斗精神。

——有观点认为,黄埔精神是凡军校学生耳熟能详的“两不”、“两爱”精神。在黄埔军校初创时期,师生人人都知道一个被称为“两不”、“两爱”的口号:“两不”是不要钱,不要命;“两爱”是爱国家,爱百姓。

——有观点认为,黄埔精神是一个以中华传统武德为基础,以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为主体,以大同理想为核心的思想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武德内涵和独特的武德规范,而且充满着道德悟性和人生智慧。它是一座既有人格魅力又有思想魅力的精神宝库。

——有观点认为,真正的黄埔精神要从孙中山先生建校初衷里去寻找。孙先生说,“革命事业就是要爱国,就是要救国救民,我要求诸君,从今天起,共同来担负这种责任。”所以黄埔精神就是爱国和革命的精神。黄埔军校在时代的变换中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但其开创时期的“爱国革命”精神则是彪炳青史,同时,也展示了国共合作堪称“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那么,准确、全面的黄埔精神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笔者以为,这还要从黄埔军校的教学实践、校园文化和成功经验,特别是黄埔师生的建功立勋中去萃取。

黄埔军校建立后,校总理孙中山倍加关注着它的发展。他要求军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能指挥作战,会做政治工作,而且勇于冲锋陷阵,具有爱国爱民、献身革命的精神。他为黄埔军校制定了“亲爱精诚”的校训,在开学典礼中讲道:“大家总要记得,革命是非常事业,不是寻常事业。非常事业,绝不可以寻常的道理一概而论。诸君现在求学的时代,能够学得多少便是多少,只要另外加以革命精神,便可以利用;如果没有革命精神,就是一生学到老,死记得满腹的学问,总是没有用处。”军校本着孙中山的创校宗旨和要求,严格掌握“政治与军事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方针,由环境设施到训练内容,都注重灌输爱国革命、奋斗牺牲精神。

在环境设施方面,军校通过政治色彩鲜明的标语、口号以及革命歌曲等,宣传黄埔革命精神,陶冶军人革命情操。校内重要的地方都高悬着耀眼的革命标语。如“拥护三大政策!”“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同舟共济,团结奋斗!”“不要钱!不怕死!爱国家!爱百姓!”“艰苦卓绝,完成革命!”等标语,举目可见,令人振奋。同时还把一些纲领性的口号印成小传单,发给各队值星官,于早晚点名时呼叫,“使之深刻地、持久地印入每一个学生的脑子里,使之成为思想行动的指针”。凡此种种,既活跃了军校的生活,又对陶冶军人爱国革命精神大有益处。

军校学生除了经常唱《陆军军校校歌》、《国民革命歌》外,还请苏联通讯顾问科丘别耶夫教唱《国际歌》。脍炙人口的《国民革命歌》主要歌词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黄埔军校第1至第4期学生在校时唱的《陆军学校校歌》歌词是:“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勋章铸太行——左权将军

黄埔军校的毕业誓词,是对在校学生的最后一堂精神教育课,对即将毕业的黄埔生具有重要教育意义,也集中体现着黄埔精神,包含了黄埔精神的主体内容。1925年9月6日,军校公告的第2期毕业生的誓词是:“谨遵校训,亲爱精诚。服从党纲,五权三民。履行遗嘱,国民革命。继承先烈,奋斗牺牲。发扬光大,赴义蹈仁。言出身随,誓底功成。”1926年1月7日,军校公告的第3期毕业生的誓词是:“遵守总理共同奋斗之遗嘱,本校亲爱精诚之校训,追随校长、党代表与本党各同志,于广东统一后,更努力于全国之统一,以完成国民革命之工作。不爱钱,不怕死,不闹意气,实行主义,恪守党纲,永矢勿渝,死而后已。”3月8日,《黄埔潮》在第5期学生开学纪念特刊上发布《本校誓词》:“尽忠革命职务,服从本党命令。实行三民主义,无间始终死生。遵守五权宪法,只知奋斗牺牲。努力人类平等,不计成败利钝。”1926年10月4日,军校公告的第4期毕业生誓词是:“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

时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部长、代教育长方鼎英,在1927年初曾对黄埔军校的教育有一个较全面的总结,在这篇题为《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概述》的“结论”部分这样写道:“本校自成立以来,战胜种种恶劣的环境,以五百人扩充到数万人……凡中国之二十二行省,几无不有本校学生之足迹。在此最短期间而能得此伟大之效果,已大博国人及世界上之惊叹!盖集中于‘亲爱精诚’校训之下,相亲相爱,精益求精,诚心诚意,以谋团结。先之以大无畏之精神,持之以百折不挠之志气。为民众谋解放,而一己之功名富贵,皆可牺牲;为本党谋团结,而一己之自由幸福,都可放弃。故能不怕死,不畏难,以一敌百,以百敌万,决不辜负革命军人之精神。”方鼎英在这里所说的“革命军人之精神”,其主题内容也即是黄埔精神。

本书作者曾采访黄埔第1期至第23期毕业生600余人,从被采访人的气质和言谈中也深刻感受到了有种别样的“精神”存在,油然体会到这就是黄埔精神。但他们对黄埔精神的说法也是众口不一。准确、全面的黄埔精神内涵应当怎样表述呢?综合众多黄埔老人和学者的各种观点,结合文献资料,作者认为黄埔精神应该包括4个方面,这就是:爱国革命,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奋斗牺牲。

黄埔精神的内涵真谛

黄埔军校是我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那时,人们把军校看做是“革命的营寨”。当年,左权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太行山一批批热血志士奔赴黄埔,在孙中山先生“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精神哺育下,亲爱精诚,团结奋斗,铸造了黄埔精神。

1.“爱国革命”是黄埔精神的核心内容

黄埔精神,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时,孙中山所倡导的以爱国主义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真正革命的精神。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毅然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为了创建革命军队,用武装的革命力量同武装的反革命作斗争,孙中山同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道,共同创建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一经建立,就成了当时的革命摇篮。一批批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

黄埔一期生左权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手迹孙中山于1924年6月16日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曾经讲道:我们的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诸君不远千里或者数千里的道路来此求学,既是已经明白了我们的宗旨要造成一种革命军,一定是富有这种志愿,来做革命事业。”我们要把革命做成功,“建设一个新国家”,“便先要立革命的志气……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为了中国的独立和统一,“以同世界各国并驾齐驱”,使中华民族“永远生存于人类”,我们“要学革命先烈的行为”,“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为国来奋斗”。“今天在这个地方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我要求诸君,从今天起,共同担负这一种责任。”孙中山要求黄埔同学,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奋斗终生。他的这个讲话,是构架黄埔精神的根本基础。

黄埔军校非常重视政治教育,把它提高到和军事训练同等地位。通过加强政治学习和训练,使学生逐步树立起为国牺牲、尽忠革命的信念。军校专门设立了政治部,根据孙中山对学生讲演的内容和共产党在国民革命阶段的政策方针,拟订出了政治教育纲领,除规定学生学习《三民主义》、《帝国主义的解剖》、《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侵略史》、《中国近代民族革命史》、《各国革命史略》等课程外,还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本校学生皆可阅读”。当时军校的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等共产党人,经常给学生上政治课。军校的主要领导人校总理孙中山、党代表廖仲恺等也抽空给学生作讲演。孙中山在演说中教育黄埔师生“要立革命的志气”,他希望黄埔生健康地成长,并一再嘱咐“同学不论是国民党员或共产党员,为了革命事业,都应该把鲜血流在一起”。廖仲恺在演说中,要求军校员生树立革命理想,他说:进军校并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主义而斗争。结合当时艰苦险恶的环境,他还讲到“俄国的革命军并没有薪金可言,两天才有一磅面包,衣也没得穿,他们只顾热心革命”。他恳切地希望军校员生“要确信主义”,一心准备革命,做“真正的革命军”。

1925年2月,黄埔军校出版的学生教材《精神教育》中有大段训词,要求学生:“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以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为标准,当时时保全人民的权利。看看国内那一党,确是保护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我们就加入那一党,就为那一党尽力。”教材循循善诱地指出:“现在中国只有这一个训练革命军人的学校。改造中国的责任,完全在诸位身上。我望诸位能特别努力,以致国家革命于成功。”本教材封底特别注明,校阅者廖仲恺,鉴定者孙文(孙中山),编辑者为时任黄埔军校校长蒋中正,发行者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补颁戴安澜的懋绩勋章军校学生除听讲演和上课外,还经常举行以班组为单位的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着核心作用,他们把革命刊物,如《向导》、《中国青年》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