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日月明的意思是什么 > 第一百四十二章 小人 3 国用出自谁之身142(第2页)

第一百四十二章 小人 3 国用出自谁之身142(第2页)

“倒是他们口中贪财的万历爷,拿出内帑打赢了三大征,保住了大曌安宁。万历爷最后那二十几年,一共征收了一千余万两商税,临去之时,留下了七百万两内帑,朕于天启初年辽东用兵之时发内帑二百万两,便是出自万历爷留下的这七百万两。叶向高当时方始觉悟,承认当年万历爷大力征收矿税实在是深谋远虑之举,是为了战乱做准备。现在诸公想想,若无这些商税矿税,三大征、重修朕与诸公现在所立身的大殿、还有辽东用兵,百姓要被加征到何等程度?”

“像叶向高这般觉悟了且能公开说出口承认的又有几人?有几人不怕被顾宪成、李三才、高攀龙之流骂成是与民争利的小人?”

“万历爷拿出内帑打倭寇、打三大征、打建奴,顾宪成、李三才、高攀龙可曾拿出他们内宅中一文钱支持前线将士?”

说至此处,王战深吸了几口气,暂停输出,凝视群臣。群臣依旧无言,包括那些御史和给事中。

面对皇帝的问题,尤其最近皇帝总是带着事实、带着具体数据的问题,他们无人能够反驳。福王等藩王确实没少靡费,一场婚礼便是几十万,可是想想皇帝说的这两千万支出,对比一下豪奢的李三才等人对商税的拼命反对,实在难说李三才等人对商税的反对是为了老百姓。

“李三才他们可真是不与民争利、爱民如子的君子。”看着沉默的群臣,王战冷冷的又跟上了一句,“爱民如子”再次出口。

语气虽冷,群臣却只感到了更强的火气。

王战说的这些并不是信口而言。

前些天,王战让刘若愚把自己想到的奏折和记载找来,尤其是关于熊廷弼和邹元标、顾宪成的。刘若愚更聪明,或许是猜到了皇帝的意图,或许就是看到皇帝最近的作为便自己多长了个心眼、多想了些,不但找了皇帝说的那些,还把再早些的一些税收、花销方面的典型奏折、簿册记录找了出来,呈给了皇帝。王战方才一掌拍中的就是这些资料当中关于钱粮方面的,当中有高攀龙的《上罢商税揭》,也有李三才的《请停矿税疏》、叶向高的《请止矿税疏》,也有更早一些的其他奏折、记录。

刘若愚居然还给做了一个目录,目录中每个题目都稍微长一些,以稍多的字数将内容简明扼要的提炼了出来。

这些资料,令本来有记忆的得以印证,本来没记忆的则为王战提供了极大的补充助力。

这些奏疏簿册等资料中:

万历二十年,平定宁夏哱拜诸部叛乱,军费一百八十万两;万历二十年至万历二十六年,抗倭援朝前后七年,军费七百八十万两;万历二十六年,平定播州叛乱,军费二百万两。这万历三大征合计花费一千一百六十万两。

万历二十四年到四十四年,进入内帑的矿税商税累计大约一千余万两,每年平均五十万两。

这些进入内帑的银子,除了万历的享受和赏赐,便是用于战事、赈灾等方面,如万历四十六年六月户部奏折“辽东兵饷,经议需用银三百万两,今内库已发一百万两”。

至天启继位,接手的内帑还剩七百万两,是以在天启初年还有能力拨出二百万两充作辽饷。

诸般资料表明,三大殿万历没修。大臣们认为应该修,毕竟是一国脸面,但测算认为起码要十年才能完成,只能先备木料。而最终万历也没修,但备下了相当一部分来自湖广、四川、云贵的木料。

当时负责三大殿重修之事的太监贪婪,估算要九百三十万两,文臣们认为应当减半。最终到万历驾崩,十五年一共花费了大约五百九十四万五千两的材料钱。在万历死后,当时的工部侍郎王永光曾上奏疏,“川、湖、贵三省自开采以来,费价数百万,耽延至一十五年。。。。。。”。

天启登基,觉得三大殿终究是国家政务中枢、一国之脸面,不能不修。在天启这个高手木匠、匠作奇才的监督下,用时两年,“三殿大工,开工自天启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起,至七年八月初二日报竣。。。。。。所费银计五百九十五万七千五百一十九两七钱六分八厘四毫一丝六忽一微”。

以上这些支出还没算赈灾,万历四十三年,保定巡抚奏章,“皇上又大发帑金,出通德二仓粮平粜”;内阁大学士叶向高奏章,“以大旱发帑金、仓粟赈济”;首辅方从哲奏章“近发帑金十万”。

国用出自谁之身?很明显,桩桩件件国事,两千大几百万的支出,如果不出于富商,那便只能出于贫农。

彼世崇祯时期的辽饷便皆是出于贫农,结果就是农民不堪重负、揭竿而起;为练兵剿灭揭竿而起之农民,复加征练饷、剿饷。练饷、剿饷亦复加于贫农之家,士绅权贵一毛不拔。辽饷已是不堪重负,何堪再加练饷、剿饷?连番举动犹如泼油灭火,大明贫农面临的结局只有死,不过是饿死还是拼死的区别于是烽烟遍地,终至国灭。

大曌也在朝这个方向走。

脑海中的史书,御案上的奏疏,史实与现实无一不令人痛恨,王战怎能忍住一点火气也没有?只能是火气十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