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以前就不多说,现下,大汉正在高展其间,而江东地区,本便是鱼米之乡,粮食之乡,又是有众多的河道,以目前大汉的水运的达状况,这些地区一旦没有了战争,要展起来似乎是的确比较容易的。
何况,江东地区不仅仅只是鱼米,还有食盐,还有诸多的工艺品,哪怕是丝绸的出产,亦是鼎鼎有名的。
许多产业一展起来,江东地区自然是更富裕。
有句话是怎么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在西北地区,在一些相对较偏远,交通的确是比较落后的地区,无论这些地区是如何展,的确是有点难以展得起来的。那些地区,能够自给自足,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官府的确有引导,但是,官府的引导,也只能是解决那些贫困贫脊地区的最基本的问题,受天然的自然环境的限制,官府就算是再如何努力,再如何的清明,但也不可能凭空变得出更多的财富。
如此,富裕地区的江东派系的朝官,自然就会遭受到一些人的眼红。
如若有一些朝臣,因为眼红江东的富裕,于朝中说一些让人难分是非的馋言。
比如说,皇帝不在朝,在远在万里之外的西方,与孙策所部的汉军大军亦相隔万里。这个时候,朝中如果有人提一句,说孙策毕竟是一方诸侯,现在手拥数百万大军,兵力几可比皇帝刘易所统的西路远征军以及现于大汉本土的汉军的总和。万一孙策拥兵自立,大汉又该当如何呢?
要知道,贵霜帝国及安息帝国加起来,是比大汉还要大的国度。论领土,完全可以和大汉本王分庭抗礼。
那个,或者不说这个,就有人提一句,功高震主。这都会让孙策吃不消。
有了这样的异议,那么在皇帝不在朝的情况之下,朝中肯定会有人多心,这一多心,试着送一道旨意给孙策,让其返回大汉解释为何血洗一个部族,屠杀其部族七十万人的事。
这样一来,就摆明了大汉朝廷不信任孙策了啊。
事实上,刘易也的确有点提防着孙策的意思,要不然,就不会让江东军都转为水军了。
而孙策本人,对这事,亦心知肚明的,如此,他才会尽量的配合刘易的命令,尽可能的让刘易对他放心。
可朝廷万一一搞这一出,这恐怕就会让刘易与孙策之间产生一定的间隔了。
刘阳这小家伙,他的政治触觉,恐怕就是连他的老爹刘易怕也有所不及。日后,亦是刘易放心的,早早就将帝位让给他的一个主要原因。
刘阳有了这样的政治触觉,有了这样的顾虑。他当机立断,马上提书一封,派快马急送回洛阳朝廷。
书信当中,他也并没有多说什么,就只说了一句,孙策所屠雅利亚部族,是他这个太子的命令。
有此一句话,便可以堵住朝廷的异议,现在,还没有人敢对刘易,对刘阳有什么不同的声音。
跟着,他立即从贵霜帝国原帝都德里启程,前往卡拉奇与孙策相见。
太子刘阳此举,让接待他的关羽、郭嘉都深感诧异,一下子就获得了此两人的另眼相看。起码,让他们觉得,此子果然是虎父无犬子,不仅果断有魄力,还有担当。
同样的,孙策与太子刘阳见面之后,刘阳跟孙策这个哎呀义兄推心置腹谈话之后,孙策才感到事态的严重性,以及对这个还是一个小子的太子刘阳的政治敏感度及担当有点佩服。
而经太子刘阳口中了解到现在朝廷的一些似是而非,却让人感觉到有点不太对劲的感觉之后。
孙策亦马上连夜书信一封,送往给关羽及郭嘉,信中主要的是向两人提议,可否联名奏请皇上刘易回朝主持大局。
其实太子刘阳亦跟关羽及郭嘉简单的说了一下现在大汉朝廷的一些状况。两人对孙策的提议深以为然。
不管如何,大汉朝廷不能出事。
不过,郭嘉深思之后,却压下了孙策的提议。
并回复孙策让其不必太过担忧,朝廷的不对劲,不用太着急。
关羽不解,郭嘉却大有深意的对关羽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汉大乱之后大治,皇帝远征异域,不在朝中主持大局,自然会有魑魅魍魉自以为可蒙蔽圣目,又或一些心怀狼子野心之徒蹦跶出来。毕竟,天下众生,人生百态,或为名或为利或为权,总会有异己。如若大汉朝廷,一直都是如早前新汉朝那般,朝廷上下一心,人人都围绕着皇上,追随着皇上的脚步,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奋进,那么将来恐怕还真的会出大事。因为,在利益,在权力的面前,总会有人改变初心。现在暴露出问题来,才更好。现在皇帝一言可定江山,威望无人可及,所以,都不用慌,现在就让那些家伙蹦跶,待皇帝回朝,到时候自然有他们哭的时候。”
关羽对郭嘉深深一躬身,表示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