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有太子坐镇朝堂,朝臣们倒也安稳,没什么异动。不过,此时女帝陛下一回来,众臣的心便格外踏实。
姜宁看着母亲睥睨天下的英姿,心中油然而生骄傲和孺慕向往。
不知什么时候,她才能有母亲这样的风采。
宫门大开,李太后领着一众太妃和平王夫妇相迎。
几年未见,李太后憋了一肚子的话想和姜韶华说。只是,众目睽睽之下,不便多言。
姜韶华微笑道:“明日朕去给宁安宫,向母后请安。”
李太后舒展眉头,连声笑道:“好,哀家让人备好早膳,等皇上一同来用膳。”
……
姜韶华从不饮酒,今日打破惯例,主动敬众臣三杯美酒,温声笑道:“朕在外巡查四年,朝堂大事皆托付众卿。众卿不负朕期许厚望,这几年来朝堂政务运转流畅,这都是众卿的功劳。”
“朕敬你们三杯。”
众臣受宠若惊,纷纷举杯相和。董尚书更是激动得泪水长流:“这几年来,老臣无一日不思念皇上。以后皇上若是再有离京巡查之意,老臣愿随行为皇上鞍前马后。”
这个董尚书,拍马屁的功力炉火纯青,愈发深厚了。
众臣心里腹诽吐糟,恨不得刚才那一番话出自自己之口。
姜韶华笑着安抚激动的董尚书:“董尚书一把年岁了,哪里经得起车马劳顿奔波之苦。鞍前马后的琐事,让年轻的臣子们操劳便是。有董尚书管着礼部,朕才能踏实安心地离京巡查。”
董尚书被皇上哄得心花怒放,满面红光。
杨尚书丁尚书等人不甘被冷落,各自起身向天子敬酒。
“这几年,刑部从无积案,冤假错案少之又少,这都是杨尚书之功。”
“边关打仗,兵部当机立断,立刻派兵增援。丁尚书的功劳,朕心里都记着。”
姜韶华随口说笑,将争宠的臣子们一一安抚得妥当。一直没出声的吏部王尚书,女帝陛下也没忽略,微笑着说道:“朕在边关开市,暂时由马耀宗管着一摊子事务。吏部还得派些人手去,要挑精明能干的能臣,最好是通晓柔然话的。这些事,就由王尚书操心了。”
做了四年吏部尚书的王瑾,人已中年,蓄起了短须,英俊儒雅,气度沉稳,闻言笑着拱手应道:“臣回去就准备名单,呈给皇上。”
姜韶华含笑道:“辛苦王尚书,三日之内,朕要看到名单。”
当然不能忽略最劳苦功高的陈丞相和冯尚书。
姜韶华身为天子,不便起身敬酒,将自己面前的两盘菜肴分别赏赐给陈丞相和冯尚书:“朕记得,丞相最爱吃鱼,冯尚书最喜吃牛肉。这两道菜肴,朕都没动过,就赏给丞相和冯尚书了。”
皇上日理万机,操心的都是国朝大事,竟连这点小事都记得清清楚楚。
陈丞相和冯尚书各自动容,一同起身谢恩。
姜韶华笑道:“丞相和冯尚书,不仅是朕的左膀右臂,更是朕能离京出巡的底气勇气。有你们,是朕的福气。”
姜宁心想,怪不得丞相和冯尚书常说她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光是这哄臣子的能耐,就够她揣摩学个三五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