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读库06-19pdf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郭德纲的演出被那家茶馆的经理看到。下了台,他找到郭德纲:“郭先生,您上这儿干来吧。”

就这样,郭德纲在那家茶馆里说起了相声,那家茶馆的名字叫作“京味茶馆”。

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儿

1999年1月出版的民俗读物《话说北京》一书,由郭德纲编著。前言里,他这样写道——

幼时,疯魔般的酷爱各种民间艺术,终于在八岁那年投身艺坛,学评书、学相声,历经寒暑,洒尽汗水,尝尽个中滋味。复辗转于梨园,工文丑、工铜锤、檀板丝竹声中,又知道了汗浸胖袄的滋味。难啊!演员的难处是行外人难以理解的。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也逐渐地理解了前辈艺人的教诲:“成角儿?三分能耐六分运气一分贵人扶持!盼着吧!”长夜闷坐,细品此语。对?错?经验之谈?牢骚之语?不知道。只是觉得这一辈子能干点自己喜欢的事,足矣!

从刚刚进京时就想出名、上晚会、当大腕儿,到后来说出这句“只是觉得这一辈子能干点自己喜欢的事,足矣”,郭德纲的心态经历了一个很大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就是从他在京味茶馆里说起相声开始。

京味茶馆里能坐一百多个观众,郭德纲在这里白手起家,一边给那些小票友说活,一边自己上台使活,竟然把这小小的茶馆干得挺红火,最热闹的时候,连后头掌柜的柜台上都坐上了观众。也就是从这时起,郭德纲开始觉得“相声还是这么说有意思,在这儿说我很舒服,每天都盼望着去这。”可是又觉得很迷茫,越说越觉得自己从小就从那些老先生那里学来的相声和电视上的相声完全不一样,难道这辈子就只适合在茶馆里说相声?

他最后的结论是:电视上的相声确实和我的相声不一样,那不是我的路子,我干不了那个。后来,刘宝瑞先生的亲传弟子、老相声演员邢文昭等人也加盟到京味茶馆的演出,郭德纲更加认定:相声要在剧场里说。

在京味茶馆的相声演出一直持续到1998年,因为跟茶馆老板的矛盾,郭德纲离开了这里。

此后,郭德纲开始有意识的召集同行,继续搞茶馆剧场内的相声演出。也就在那一年,1998年,他与天津的老曲艺演员田立禾、范振钰、黄铁良、尹笑声、冯宝华、佟守本、魏文华、金文声、陈鸣志、刘英奇、寇庚儒、刘学仁等人,在北京大栅栏的中和戏院办起了每周一场的相声大会演出。

中和戏院最早是乾隆年间兴建的老戏楼,当年的各路名角儿,谭小培、尚小云、杨小楼、马连良、梅兰芳等都曾在此粉墨登台。郭德纲等人的相声演出是每周一场,定在周六。底角儿是田立禾范振钰,倒二是黄铁良尹笑声。郭德纲当时与王月波搭档,节目排在开场第一个。

当时台下有一个十七岁的相声小观众每场必到。据他回忆,当时郭德纲的节目,虽然排在第一个,但是由于效果太火爆,后边的第二、三、四场的演员都“接不住”,按照调坎儿的说法,二三四场全是“泥的”,直到第五场,金文声先生的南路山东快书出来,台下观众的劲头儿才能被收回来。

在中和戏院的演出只演了八场,有些演员就开始“返头”了,也就是不得不把前几场里说过的段子重新拿出来再说。没有新节目是拢不住观众的,中和戏院的演出停办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7)

之后的几年里,郭德纲零零散散地在各种茶馆、剧场以及其他场所演出相声,比如2000年的“千禧新春曲艺名家名段欣赏晚会”,后来最早被传播到网络上的两段录音,郭德纲与范振钰的《杂学唱》和《白事会》,就是那次演出中的录音。就在那段《杂学唱》里,郭德纲说到:相声要想再度繁荣,只有一条路——回归剧场,回到观众当中去!

2002年,郭德纲与老相声演员张文顺,以及快板、相声演员李菁进驻大栅栏内的广德楼,又办起了相声大会。

张文顺先生生于1939年,从小喜欢相声,常跟着三叔去平安电影院听“小蘑菇”常宝堃,上中学时在天桥的相声场子里帮场,1946年左右连续两年每天中午听华声电台的马三立张庆森,并在1950年由侯一尘的徒弟张世芳开蒙说起了相声。20岁时,他从北京师范学院文学专科一毕业,就揣着大学文凭考进北京曲艺团,当上了相声班的班主席,同时还教起了曲艺团学员班的古典文学课——就从那时候开始,说了一辈子相声。李菁则是1970年代末出生,从小随快板书《奇袭白虎团》的演唱者、快板名家梁厚民先生学习快板,当时尚在北京工业大学读书。这一老一小两位演员,加上郭德纲,以及一些不定期来帮忙的京津同行朋友,撑起了这个相声大会的演出。

起初,广德楼的演出是除周一之外每天一场,甚至下午晚上各一场,但后来因为观众太少实在难以支持,后来就慢慢变成了周末两天各一场。

当年那个在中和戏院连听了八场的小观众基本上还是场场都到,而且场场都坐同一个座位。有一次演出他坐在了后排,台上说单口开场的张文顺先生跟其他观众说:咱们先等会儿,坐这儿的那个小兄弟还没来呢……这小观众赶忙在后排应声:来了来了,我在这儿呢!

渐渐的,这个小观众和后台的演员也成了熟人,大家才知道这孩子从小也学过相声,于是就让他也上台使一段。第一段使下来,张文顺先生乐了:这小子学郭德纲学得太像了,活脱儿就是一个小郭德纲。后来,在张文顺先生的建议下,这个小观众成了郭德纲先生的徒弟。张文顺很喜欢“云”字,家里的书斋就叫“听云轩”,于是,根据他的建议,给这孩子名字中间加了个云字,叫“何云伟”,开始固定在这里演出,给他捧哏的是原来给张文顺先生捧哏的老艺人张文良。“张文良”是艺名,老先生本名叫查良燮,是金庸金大侠的亲叔伯兄弟。

虽然后台的人丁愈发兴旺起来,前台的观众却仍不加多。整场演出台下十几个人、三五个人、甚至一两个人的时候都常有。不管台下有几个人,相声大会照演不误。但也正因为观众少,当时广德楼的相声大会演出不但不赚钱,而且基本上是需要郭德纲贴钱进去的——“一下午挣的钱都不够晚上盒饭的”,“一个月贴个###千块钱跟玩儿似的。”

郭德纲在台上台下都说过,很长一段时间里,相声大会的运营模式就是他把在别的行业,包括电视剧、主持等工作中“骗”来的钱贴补到相声里:“每当写个东西写个电视剧做个栏目,我都很不落忍,我根本都没拿它们当回事儿。我发现凡是我认真做的事,都不顺,凡是我‘骗人’的事儿,都上赶着拿钱砸我……你说这相声,这么好的艺术,他不挣钱,天时不正!”

而在当年一篇名为《广德楼重振雄风》的报道中,有人做过如下记述——

“自今年6月14日起,由范振钰、郭德纲、张文顺、王惠等牵头联系,广德楼又继续恢复了曲艺演出。演出恢复以来,各项工作井井有条,从起初的每周三场发展为8月份以来的每周六场。更令人感动的是,范振钰、赵桐光、孙雅君、张文顺等老艺术家均不计个人得失,对广德楼的演出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尤其赵桐光先生,更是不辞辛劳,往返于京津两地,表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风范。前辈艺术家们不但参加演出,而且还主动担负起为后辈传道授业的任务。在他们的带动和帮助下,经常在广德楼参加演出的青年演员李菁、徐亮、唐柯、何伟等人的艺术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广德楼这块阵地再一次显示出曲艺摇篮的作用。此外,不能不提的是,作为活动发起人,郭德纲、王惠等同志更是对广德楼的演出尽心竭力,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组织工作……”

2002年冬天,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北京城里飘着小雪,大栅栏街上行人寥落,下午14:00,广德楼剧场里的相声大会准时开场,开场的邢文昭先生说得是他的师父刘宝瑞的看家段子《君臣斗》片断。开始演出前,邢文昭先生与台下观众闲聊了几句:“咱们现在这个园子叫广德楼,多少名角儿都在这演过,在当年,这是戏曲曲艺界的‘圣地’,现在也是‘剩地’——全北京城说相声的地儿就剩这一处了……”说到此处时,台下仅有的十几个观众中响起一阵稀稀落落的掌声和笑声。一位观众曾多次目睹十几个演员为台下两三个观众演出的场景,三年以后,他同我聊起当时的场景:“每次我都能想起电影《龙须沟》里于是之扮演的程疯子手执八角鼓站在舞台上的样子,他有可能还饿着肚子,但他要站在台上优优雅雅地说出——烦劳弦师款动丝弦,学徒我挚挚诚诚的伺候您一段《水漫金山寺》……这是如今很难见到的很传统的艺人身上的风骨和气派。再穷再难,这个范儿不能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