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就是碛口。”李隆基重重点头,道:“当年的颉利,在阴山甩下十几万大军不顾,只顾自己逃命。在随后的数月间,他遭到朝廷追击。东躲西藏数月,颉利走投无路,想要通过碛口回到漠北,却在碛口被活捉。”
李靖夜袭阴山后,颉利可汗甩下十几万突厥大军不顾,只管自己逃命。却是东躲西藏数月,最终还是在碛口被唐军活捉。
“碛口是漠南和漠北的交界处,虽然大漠空旷,突厥要想撤回漠北,必去碛口。”李隆基很是笃定。
“楚王,不一定吧。”张小飞不相信这判断,道:“大漠空旷,能回漠北的道路很多,不一定非要走碛口。”
“是呀。”裴孝恪大声附和。
“大漠空旷是没错,不过,从漠南回到漠北,必须要经过千里绝域。”李隆基解释,道:“要通过千里绝域,必须要人多,要齐心协力。是以,我料定,突厥在北进途中就会汇合,而且必是从碛口进入绝域。”
“赞成。”张说、陈玄礼、薛直三人异口同声的赞同李隆基的判断。(未完待续。。)
第八十章 大追击
从漠南退回漠北的最佳道路是阴山隘口,只要通过阴山隘口,就可以阻断这些隘口,让唐军寸步难行。可惜的是,这些隘口已经掌握在唐军手里,突厥无法从阴山撤退。
阴山隘口无法使用,只能从东边向北撤,这有好几个地方,最好的就是碛口。一是因为碛口是漠南与漠北的交界处,二是因为这里的地理环境要好些,从这里进入千里绝域回到漠北面临的困难要小很多。
是以,碛口就成了突厥北撤的必经之地。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年的颉利可汗走投无路之下,不得不从碛口逃回漠北,却是在这里被唐军活捉。
李隆基一番剖析,把利弊分析得非常透彻,众人齐声赞同。
“楚王说得对,突厥北撤必要经过碛口。依我们眼下的情形看,最适合在碛口堵住突厥的只有我们了。”张说眉头一挑,颇有些担忧,道:“只是,我们要面临的是数十万突厥大军,而且还有默啜本部精锐,我们堵得住么?”
陈玄礼、薛直他们个个一脸的担忧。
张说的话非常在理,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李隆基手里只有两万人马,经过多次大战,到如今已经不到两万人了,即使先一步到达碛口,面临突厥数十万大军,能否挡住突厥还在两说。
不说别的,突厥只需要轮番上阵,与唐军交战,拖也要把唐军拖垮。
更别说,还有默啜本部精锐了。相对来说。唐军最大的优势就在陌刀战阵和强弩。可默啜本部精锐拥有大量强弩。也可以组成弩阵,这对唐军是致命的威胁。即使威力无穷的陌刀战阵,遇到弩阵,也只有被屠戮的份。
默啜只需要命令本部精锐与李隆基打消耗战,最终吃亏的依然是李隆基。
“你们知道王恢么?”李隆基扫视一眼众人,只见众人忧心忡忡。
“王恢是谁?没听过。”张小飞一脸的不解。
“楚王说的是汉朝的王恢?”张说问道。
李隆基点点头。
“王恢是汉朝的大行令,反对和亲,主张与匈奴开战。只是在‘马邑事变’中。很是胆怯,眼睁睁看着匈奴单于从他眼皮底下逃走,而他不敢开战。”张说为众人解释。
“马邑事变”是汉匈历史上一件大事,从这一事变开始,汉朝与匈奴正式决裂,正式开战。在此以前,虽然两国时打时和,总体来说,还没有抓破脸皮。
说起“马邑事变”,就得提到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间谍。那就是聂壹,他是三国名将张辽的先祖。
聂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间谍。他装扮成商人,与匈奴做生意,很快就在匈奴出名了,匈奴单于就接见了他。他趁机提出,要匈奴单于进攻马邑,他充当内应。在当时,马邑是汉朝与匈奴进行贸易的主要边市,非常富有。匈奴单于大为心动,就同意了。
约好时间后,聂壹就把这消息传给了汉武帝。汉武帝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就出动了三十万大军进行埋伏,若是匈奴钻进汉军口袋的话,有得匈奴受的。
可惜的是,汉朝在执行时露出了破绽,漫山遍野都是牛羊就是不见人,单于大为惊奇,感到不对劲,就命人袭击了汉军的哨所,最终得知了真相,大为惊恐,立即撤退。。
虽然匈奴大军还没有钻进汉朝的埋伏,单于本人却是进入了汉军的埋伏,就在王恢的眼皮底下。王恢部下建议王恢立即发起进攻,拖住单于,等待李广、程不识这些将领率领的汉军到来,就可以干掉单于。
遗憾的是,王恢胆小,他不敢进攻,眼睁睁的看着匈奴单于从他眼皮底下逃走。后来,追究责任时,王恢还诡辩说,他这是不想多伤士卒。汉武帝一怒,把他给灭了。
当时的王恢只有三万军队,是不足以打败匈奴,却可以拖住匈奴。只要他拖住了匈奴,李广、程不识这些汉将赶到,匈奴就会损失惨重。却是因为他胆小,不敢进攻,错失了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
“王恢不敢与单于战,错失千古良机,我绝不能重蹈覆辙。”李隆基眼中精光闪闪,道:“虽说我们还在黑沙城,还没有到达碛口,在所有大军中只有我们最适合堵截突厥。一旦我们到达碛口,必是一场血战,能有多少人活下来,谁也说不清。很有可能,我们都会战死。本王绝不做王恢第二,绝不能让突厥逃掉。若是你们有人不愿去,可以离开,本王不怪你们。”
“楚王,你说哪里的话?我们都是好男儿,毕生之愿就是战死沙场。在这事关国运的大战中,若是能堵住突厥,即使我们全部战死,也是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