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这份荣耀在他们看来根本不是金银所能比的,反正他们也不差这一点钱。
&esp;&esp;于是,在河南士绅富户们大撒币消费三个月之后,原本反叛力量暗流涌动的地方,无数灾民们暂时得到了喘息之机。
&esp;&esp;底层百姓难得有了赚钱的机会,度过了最危险的三个月,而没有成为流民或者接力继续叛乱。
&esp;&esp;而等到三月之后,雪化雨来,户部也终于凑够了谷种和麦种调拨河南,春耕既种,民心亦安,虽是百姓们仍过得艰难,但因着有了希望,河南也算暂时安抚住了。
&esp;&esp;这件事在期初看着像是朝廷大员以及皇帝不顾百姓民生,非要铺张浪费的奢靡之举,哪知却在后头收获了出人意料的结果,让原本持反对意见的官员们都惊讶不已。
&esp;&esp;谢良臣最初的想法便是如此,即拉动富人消费,从而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给底层百姓们提供尽量多的赚钱机会。
&esp;&esp;毕竟朝廷如今除了镇压之外,并没有其他好的安置办法,如果弃之不管,那么这些人要么饿死,要么就是造反。
&esp;&esp;所以赈灾的难点,从来都是后续的安置问题,他这法子也算是另类的以工代赈了。
&esp;&esp;安抚住了灾民,提出此办法的王霄得到了融景帝嘉奖,说他不愧为辅国重臣,官职也升了一级,成了从一品。
&esp;&esp;除了他之外,在这件事里出了力的人几乎都得到了嘉奖,比如兵部尚书、礼部侍郎还有工部的几位主事。
&esp;&esp;至于谢良臣,许是觉得抢了他的功劳,没说此计是他提出的,因此王霄给他也派了个活,就是帮融景帝写封禅的祭天文,最后给他也升了一级,把谢良臣调到国子监任正六品的司业去了。
&esp;&esp;国子监的正官是祭酒,一人,官职从四品,司业二人,官职正六品,为副官,主管监内七学。
&esp;&esp;之前曾说过,若是乡试连上两次副榜,可入国子监学习,只不过他们只能入七学中的四门馆、律学、书学以及算学四馆学习。
&esp;&esp;至于另外三馆如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则是非贵族子弟不能入读。
&esp;&esp;其中国子学监生的资格,最差也必须要官职在三品以上大员或是国公府孙子,要么就是从二品以上官员的曾孙子才能获得,要是品级再低以及辈份再远则不能入国子学读书。【1】
&esp;&esp;太学、广文馆也差不多,只是官品和爵位降了点,正五品和郡县公的孙子以及从三品官员的曾孙就行。
&esp;&esp;至于越到后面自然要求就越低,像算学,从九品下的京官就可以把家里的孩子送来了,还有就是普通百姓出身,但是有了两次乡试上榜经历的俊才也能来读书。
&esp;&esp;而其中四门馆又是个过渡,除了贵族子弟能去,有些门路,或者特别优秀的寒门俊才也能去。
&esp;&esp;大融对于官员考核升迁的制度是,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若要升迁便要考评优秀。
&esp;&esp;若任职未满升迁,则必是特殊需要,比如某个职位突然空缺需要人去填补。
&esp;&esp;融景帝从河南封禅回来,谢良臣差不多也被授官满一年了,虽然最开始有两个月他请假回了乡,不过也是达到了小考要求的。
&esp;&esp;所以恰逢国子监的其中一位司业要回乡丁忧,这位置便空了出来,而才帮了王霄大忙的他自然是小考评语优秀,所以这才来了国子监。
&esp;&esp;对于他的升迁,翰林院不少人都瞠目,毕竟他才不过任编撰之职不过一年,竟如此快的就升了一级。
&esp;&esp;只是等他们看见掌院学士对谢良臣似乎十分赏识后,也了悟过来,原来这位之所以升官如此之快,盖因抱上大腿了。
&esp;&esp;因此等他离馆那日,翰林院中真心为他送别的人虽有,但大多羡慕嫉妒恨,拐着弯说酸话的更是不少。
&esp;&esp;不过升迁的并不止他一人,江牧也要离开翰林院了,他被点了大理寺丞,也是正六品。
&esp;&esp;“国子监里多显贵子弟,谢贤弟此去当慎之又慎。”蔡占和提醒道。
&esp;&esp;“多谢蔡兄关心,我定当牢记。”谢良臣朝他抱拳,感谢对方的关心。
&esp;&esp;三日后,谢良臣正式去国子监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