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这里凿冰来是用作储藏的,同时也是此诗里人们一年到头辛苦的最后一项劳动,之后就是杀猪宰羊祭司祖先等等庆祝活动,因此谢良臣便做了首赞美百姓勤劳的诗。
&esp;&esp;他这诗做得中规中矩,完全不像之前那些人一样寻求立意深刻,要不就是意境绝美,显得尤其的朴实无华。
&esp;&esp;武徇有点可惜,毕竟这诗实在算不上让人惊艳,不过谢良臣却无所谓,反正切题就行。
&esp;&esp;就像考试,人家问你一加一等于几,你非要绕来绕去扯上半天典故,最后还说是三,且一通分析自己是从如何新奇的角度来解出来的。
&esp;&esp;虽然确实能赢得许多的噱头,但是考试这么多年下来,谢良臣只看重实用性以及尽可能简明扼要。
&esp;&esp;他这边做完,后头又有一人做了一首,然后送走
&esp;&esp;跟着商队又走了半月时间,一行人在保定分道扬镳。
&esp;&esp;谢良臣和武徇稍后会继续北上,而这批运粮的商队则在渡口将货物装了船,据说还要往黄河上游走。
&esp;&esp;趁着无人注意,谢良臣给江着使了个眼色,让他偷偷去想船家打听这些船要开往何处码头,得到的结果却是称他们要去开阳。
&esp;&esp;大融首都上邶才是全国最为繁华之地,若要粮食卖出高价,定是上邶最合适,可是他们却偏偏要把粮食卖去靠近边陲之地的开阳,如此舍近求远的事实在是蹊跷。
&esp;&esp;粮食事关国家大事,谢良臣只希望这些商人不要太过糊涂,也希望真是自己想多了。
&esp;&esp;出了保定再往北走就是京城,谢良臣与武徇想着离会试时间尚有几月,便乘船沿黄河顺流而下,去了津门。
&esp;&esp;津门地势平坦,北高南低,由于黄河多次改道,且数次由津门附近入海,所以沿途设置了多处沽口,漕运十分发达。
&esp;&esp;又兼此地紧邻京城,乃门户之地,因此不仅城墙建得十分坚固,而且还有兵团驻守,人数在两万人左右,由京中皇帝直接派心腹部门统领。
&esp;&esp;谢良臣与武徇才入得城来,便被眼前热闹惊到。
&esp;&esp;以前他们去江城,只道城中商铺林立,且建筑比县里、镇上要好,再就是卖各种各样小商品的人更多,大家穿得也更好。
&esp;&esp;至于那种豪富人家,虽有,却不多,偶有出行,排场亦不过二乘马车,随行豪奴也不过数人,可是津门却不同。
&esp;&esp;这里全不是小打小闹的样子,来往皆是大型漕船,据说每年有高达数百万石米粮经此转运,又兼此地产盐,沿河据说设有万灶,熬水煮盐,霜未至而草枯,便是说的此地产盐之盛。
&esp;&esp;除此之外,这里紧邻渤海口岸,还有商船由此入海与他国贸易,因此富庶又加一层。
&esp;&esp;不说那些盐商粮商了,就连寻常百姓家也比别处过得好些,街边开的商铺装饰豪华,货栈来往亦都是大客商,比江城还阔两倍的街道时不时便有香车宝马交错而过,硬是把原本宽敞的道路挤得满满当当。
&esp;&esp;不愧是扼守京畿的重地,谢良臣与武徇惊叹之余便在城内各处游览,不过才在客栈安顿下不久,街面上便出现了大批的官兵。
&esp;&esp;官兵们皆荷刀覆甲,气势汹汹的赶人,看去向似乎是朝津门东街的方向去。
&esp;&esp;津门东街住的都是达官显贵,有些武将的官邸也在那边,不过看这些人气势汹汹的模样,不像是调兵遣将,倒像是去拿人。
&esp;&esp;街道上百姓们纷纷避让,谢良臣与武徇也只在楼上将窗户微推开了些看,等这批官兵消失,他们就又收回了视线。
&esp;&esp;古代罢官抄家实在是太寻常了,尤其是大融,重文轻武,本朝武官稍不注意便会人头落地,这次也不知何人遭殃。
&esp;&esp;两人收拾好东西去客栈大堂吃饭,没坐多久,外头就有衙门的差役闯了进来,据说是搜捕逃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