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时间缝隙的意思 > 第222章 隋(第8页)

第222章 隋(第8页)

隋五铢钱币

南、北两朝,钱币轻重极为紊乱。南陈有五铢、六铢、鹅眼等钱,岭南诸州用盐米布交易,都不用钱。北齐有常平五铢钱,制造甚精,但市上盛行私铸钱,种类繁杂。北周有永通万国、五行大布、五铢三种钱币,与齐旧钱杂用。河西诸郡也用西域金银钱,官不禁止。大抵各地方都有私铸钱,朝廷法定的钱币只算是各种钱币中的一种。隋文帝即位,力求钱币统一,新铸一种五铢钱,各市都置样钱,不合样的钱不许入市,世称“隋五铢”。前朝旧钱一律废除。585年,新五铢钱通行全国,百姓称便。灭陈以后,陆续在扬州(治江都,江苏扬州)立五炉,在鄂州(治江夏,湖北武汉市)立十炉,在益州(治成都,四川成都市)立五炉,依定样铸钱。隋文帝刑法严厉,不许私铸钱流行,基本上保持钱币的统一。隋炀帝时,私铸钱又盛行,一千钱只重二斤,后来只重一斤,甚至翦铁片、裁皮革、糊纸钱混入铜钱中使用。钱贱物贵,币制大乱,一直乱到亡国。[176]

城镇

商业的繁荣由于政治上的统一,全国市场扩大,特别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贸易也出现了繁荣景象。东西两京是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城市。西京长安有东西两市:东市名都会,西市名利人。因为是国都所在,所以城内“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不少居民“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东都洛阳有三市:东市名丰都,南市名大同,北市名通远。通远市“二十门,分路入市,市东合漕渠。市周六里,其内郡国舟船,舳舻万计”。丰都市“周八里,通门十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市四壁有四百余店,重楼延阁,互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少数民族和外国商人纷纷要求入丰都市交易,得到炀帝的允许,于是“先命整饰店肆……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给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这一记载反映了在商业繁荣背后的虚伪和社会的不公平。[163]

此外,四川的蜀郡,江南的宣城、毗陵、吴郡、会稽、余杭、东阳等郡,以及南海、豫章、荆州、蔡州、岐州等都是当时着名的商业城市。[162]

外贸

隋朝的对外贸易,主要有西北陆上和东南海上两路,而西北陆上贸易尤其发达。为了发展西北陆上的商业贸易,隋炀帝派裴矩驻于张掖,“监诸商胡互市,啖之以利,劝令人朝。自是,西域诸蕃,往来相继”。当时以敦煌为总出发点的西北陆上交通贸易通道有三条:一是“北道”,在天山北路,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渡北流河水,到拂菻(叙利亚);二是“中道”,即天山南路北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过葱岭,又经鏖汗、苏对沙那国、康国、曹国、何国、大小安国、穆国,到达波斯;三是“南道”即天山南路南道,从鄯善、于阗、朱俱波、喝盘陀,越葱岭,又经护密、吐火罗、挹怛、帆延、漕国,到达北婆罗门(印度北部)。其中北道和中道到达拂菻、波斯等西亚、欧洲各国,是历史上着名的“丝绸之路”。东南海路,主要是与南洋诸国以及日本、朝鲜半岛的贸易往来。南海是海上贸易的重要城市,这里“多犀象、瑁、珠玑,奇异珍玮,故商贾至者多取富焉”。不仅是进出南海诸国的最大口岸,也是通往西亚、欧洲海路上的主要港口。[163]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口

585年,隋文帝令州县官检查户口,自堂兄弟以下亲属必须分立户籍,检查后得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余口。高颎奏行输籍法,令州县官每年依朝廷所定式样检查户口一次,《隋书·食货志》说,从此地方官无法作弊。北方第一次检查,得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余口,此后历年检查,每年所得新附,人数不多。至609年,隋炀帝又一次大检查,得丁二十四万余,新附口六十四万余。这次所得,约合585年所得的半数,其中还有得自江南的新附,足见隐漏的户口不是很多。假设北方历年所得新附口数,为一千万左右(约二百万户),也还远不合606年的户口数。除非606年户口数出于构,否则激增一倍以上的户口,其中很大一部分应在南朝士族势力最大的江南地区。如果这个推测还不算远离事实的话,那南朝陈旧境户数当在三百万以上,口数当在一千五百万以上。这是从未有过的户口数,说明长江流域经东晋、南朝将近三百年的开发,已经拥有约等于黄河流域三分之一的人力,经济上升,成为中国封建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80]

凡属于朝廷所有的户口,都得负担朝廷规定的课役。户口增多,朝廷正常的收入也增多。592年,史籍叙述隋朝廷的富饶说“度支官奏称,府库都藏满,不能再藏,只好堆积在廊庑下”。隋文帝别立左藏院来容纳绢匹,并令人口稠密的河北、河东地区,本年田租减三分之一,调全免。这种富饶景象,据史书所记,曾一见于西汉文、景时期,经七百多年,再见于隋文帝时,实行节俭政治的皇帝,历史上确是极稀有的。[80]

隋朝户口流动表

年代

户数

口数

备注

北齐隆化元年(577年)

①号数据出自《周书·卷六》[62]

②号数据出自《通典·食货七》[63]

南陈太建九年(577年)

①50万

②60万

①200万

②240万

①号数据出自《北史·卷十一》[64]

②号数据出自《隋书·卷二十九》[65]

根据学者考证实际人口达1500万[66]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

②[67]

①号数据出自《通典·食货七》[68]

注:统计范围仅包括北周旧地,学者考虑未纳入统计的人口而认为实际约为1250多万人[69]。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