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来想去,朱常瀛还是接见了这位使者。
这是一位合格的使者,见面就跪,可怜兮兮。
言说亚齐掠夺他们村落,并向他们勒索钱财物资,阿鲁国小民弱,无法对抗亚齐,乞望大明军队驻扎,并承诺提供部分补给。
朱老七也只能给使者吃颗定心丸,言说会考虑此事,尽快安排。
他也确实是这么计划的,贺承志这个钓鱼法无异于守株待兔,太过被动。就还不如在阿鲁设立军事基地,对亚齐贴脸输出。
接下来的几日对朱常瀛来说相当悠闲,宴会、歌舞、接见大大小小的国王或者使者。然而这种悠闲的背后工作却尤为繁忙。外交司、参谋处、秘书处随员正同淡马锡有司密切协作,归纳整理各类情报。
随着报告陆续出炉,朱常瀛对马六甲周边局势也越发的清晰起来。
宗教上。
马六甲两岸的苏丹国还处于启蒙阶段。上层社会普遍接纳并热衷于景教经典,推行教法教规,但民间还没有达到根深蒂固的地步,泛灵论普遍存在,这从景教寺庙的数量上就可以反应出来,民间习俗中也可以看出端倪。
也就是说他们处在树立神权阶段,还没有达到强化神权的地步,读书识字的精英阶层太少了,还玩不到那个层次。
即便是贵族阶层,在朱老七看来他们的景教也不伦不类,属于嫁接。
因为这些王公土酋大多承袭自三佛齐或者满者伯夷,两个帝国一个信奉大乘佛教,一个信奉婆罗门教,皆源自于印度。两教虽然断了传承,但一些习俗同观念却残留下来。
文化上。
毫无疑问整个南洋地区都是极其落后的,并没有古籍流传。即便土着引以为傲的三佛齐或者满者伯夷也只是口头留下来的种种传说,皆不可信,听着就像神话。
想要了解两国历史,就还得从华夏书籍档案里找。
那时,南洋贵族使用的是梵文,以南洋这种湿热气候想要留下点东西也难,寺庙的石碑或许有,不过因为改信景教了嘛,那些寺庙早就毁灭殆尽不存于世间了。
现而今南洋通行文字源于阿拉伯文,不过被本土化了,有些类似于安南国推行的喃文。
所谓喃文,就是根据汉字改进而适合本国语言的一种文字。小日子,小李子所采取的也是这种办法。
文字就是文化的载体,华夏文化的辐射力至安南便戛然而止,印度文化则曾经深切的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类,现而今则被景教文化取代。
政治上。
这些苏丹国普遍向奥斯曼看齐,搞政教合一。倘若没有欧罗巴人搅局,南洋或许会诞生一个强大的景教帝国来。
这并非朱老七夸大其词,即便尼德兰、英国佬殖民几百年,二战后不还是诞生了印尼同马来么。这两个国家,对华人可称不上友好!
仔细想想也是悲哀,这个时代,基督教文明在扩张,景教文明也在扩张,唯独华夏文明在萎缩,我大明我大清。。。。。。唉!
好在有人搅局,葡萄利亚人干掉了马六甲苏丹国,阻止了亚齐国的疯狂扩张,并试图推行基督教。现而今这份责任交到了朱老七手里,那自然也要极力遏制景教,推广儒教。
是的,华夏只能以儒教同两大一神教对抗,辅之以佛道,甚至泛灵论。
很难但还是有机会的。
现而今的马六甲两岸,各苏丹国其实非常弱小,皆是城邦制同部落制的结合体。城灭则国灭,大抵就是这个样子。最多也就是个部落或者城邦联盟,比如柔佛。
毫无疑问,这样的政治格局对大明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经济上。
普遍领主制,大领主套着小领主,一层一层的分封下去,平民少而多农奴,同时存在大量奴隶。
城邦政体严重依赖贸易,而所谓的贸易也包括海盗劫掠。出海做强盗劫掠他国船只同村落,这也是南洋普遍存在的传统,非但不耻辱反而是一种荣耀。
军力上。
一府一县即为一国,军力自然没有可能强大。正规军极少,多了养不起,临战则动员领地内的大小领主,武装农奴甚至奴隶。
此外,雇佣军十分普遍,一般充当王宫禁卫,自己人造反的可能性比较大嘛,反而不被这些土酋所信任。
也有运用雇佣军发动战争的,比如亚齐,最多时竟从奥斯曼招募四千多雇佣军,不过那已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据情报,亚齐新任国王伊斯坎达又从奥斯曼雇佣来一批精锐,或许不久,瀛州军就会同奥斯曼的耶尼切里在南洋较量一番,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