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了,老臣也是如此看法。”毕懋康言道,“如情报中所说,如今郑梉占据平原沃土,莫氏、武氏、郑杜占据西部北部山地,除非三家能够联合,否则任何一家无法同郑梉对抗。”
“只是阮氏从此战获得了什么呢?这是一个变数,如果阮氏铁了心的支持郑梉,那三家即便联合起来也敌不过郑梉。”
“是啊,我那老丈人真是滑不溜手,想必从郑梉那里咬下一大口肥肉来。”朱老七微微冷笑,“不过这也不重要了,如今战事告一段落,也是时候去讨债了。”
提到讨债,徐光启眼前一亮。
老头子最近对期货研究入了迷,澎湖交易中心的生丝大米交易量一日大过一日,交易规模堪称恐怖,以至于江户幕府同马尼拉总督都派遣商务人员常驻,伺机低价入手。
年初,荷兰人、英国佬也派驻了代表。
在澎湖,有一条街俨然成为外国商贾辐辏之地。
“如果能在郑氏领地内开设五座通商口岸,对我大明来说确实是好事,白米的价格持续走高,或许可以将价格平抑下来。”
朱常瀛嘴角微微翘起,老头子很时髦啊,专业词汇随口出,只是老头子还是太过想当然了。
“安南乱成这样,壮丁都被拉去当兵,这一两年从他那里进口粮食就不要想了。”
闻言,老头子微微失望,从南洋进口的粮食确实能够解决一部分人的生计问题,只是这个数量还远远不够。
鉴宝大会散场,朱常瀛便将陶春叫了来。
几个老倌都是技术型人才,心又不够狠不够黑,同他们商议外事,也就仅仅是商议。
“殿下,想要对武氏、郑杜支援,现在看来不可能啊。”
“两家处于内陆,水陆不通,也只有走镇南关经由莫氏对两家支援,只是这条路太过难走,也不现实。”
“臣以为与其支援两家,莫不如想办法削弱郑梉。”
朱常瀛点头,“有理,你继续说下去。”
陶春眼珠转动,低声道,“如今郑梉已对我开放通商,莫不如大量采购白米,而且不论价格多少,也要大举采购。最好,在阮氏那里也如此办法。”
我擦,这厮够狠!
粮荒这个东西,绝大多数时候不是因为缺粮,而是因为分配不均,有的人家无半粒米有的人家里的粮食却吃肥了大老鼠。
如果这个办法实施下去,那么富饶的红河三角洲十有七八会因为饥荒而产生民乱。
这特酿简直就是条绝户计。
“可,你草拟一份命令极速发往下龙湾同华英城,命南洋商行马上大举购粮!除此之外,你还有其他办法么?”
陶春低头沉思,摇了摇头。
“郑梉并未表现出敌对,两方又刚刚签订协议不久,此时我方也不宜展现出对敌态度,除了购买粮食之外,臣暂时也想不出别的办法来。不过么,若有办法能令阮氏退兵,则也是对郑梉的削弱。”
“阮氏退兵?”
闻言,朱老七也陷入沉思。
对于这个亲家,朱老七是越来越不满意了,非但不能为我所用,还特酿的添乱。
唯一拿到的好处,就是通商自由。然而这种正常商业往来,实际上对两方来说都是有利的。
不得不说,阮家两代人都不简单,阮潢老奸巨猾,阮福源也不遑多让。
说起便宜丈人阮福源,这厮还有一个女儿,名阮氏玉秀,嫁给郑梉为妻。也就是说,朱老七同郑梉还是连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