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妈在前排,道:“还没见过那个国家的楼和高架桥是京都这个层次的。”
元妈:“高架桥在四十年前规定最多五层。”
米爸说:“现在我们在最高层,七层。”
就离谱。
S市常住人口当时是两千二百万左右,高架桥最高都是五层,想象京都常住人口,七层高架桥也不算啥呢。
就是京都怎么容纳下那么多人的?
楼层看着没有都高到离谱……
米爸表示他也看不出那些高住宅区的楼层高度。
好吧,又忘记手机的功能。
于是,除了米爸没办法刷手机外,萧米三人开始搜索这方面的内容。
原来“御苑”是老区,还没改建,其它新建的花园高楼基本上都是一百二到一百八之间了。
这个高楼层包括了6环以内很重要的区域。
要不然,真装不下这么多人。
如果说二三线城市的住宅区以套内180平的大面积为主的话,在京都,那就是主打90—120平三房四房为主流,其次就是单身公寓。
京都单身的人多,但是加不住人有钱,还是有很多单身的人选择两房或三房居住。
但凡结婚的为了将来会有孩子做准备,所以会选择三房或四房。
所以,90—120平的户型结构是大家的首选。
房均价:23。8万华币1平。
所以,一进京都这个地盘,就是跨进了有钱人的生活环境。
所以,萧米在刚参加工作时曾经说自己是“穷人”,在对照京都这种情况,在当时来说应该是精准定位。
想想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的京都,再回想这次回来一路游历过的二线城市、三线城市、镇区、农村。
就可以看见人口密度由密集到稀疏的分布情况。
越偏远地区的居民人数就越稀少。
有些老小区甚至是十室九空,小区绿化疯长都没有管理,当地政府也懒得花功夫拆了。
而那些新楼盘入住率也不高,就过半。
特别是一路上看到农村有很多地方的砖房子都被植物覆盖了,土地长满荒草,完全荒芜了。
这让米爸想了到他的老家,那里现在估计也是这样子的。
他想起在他小的时候,村里房子多,生活在那里的人少,小时候他们家算是最齐整地生活在那里的人家了,就人口来说算是大户人家。
后来即使公路修到家家户户门口,交通便利,但是走出去了的人不会再回去,留下来的人也不想走出去。
路就只是路。
现在这种环境,估计有机会走出来的人都离开了。
老家,说不定都已经荒凉了!
现在人京都人才聚集,看来人都往一线、二线城市定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