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知道,就在杨斌想借着张静的关系再往上努努力的时候,张静却突然去了任州市,这让杨斌心里着实的有点儿失望。
别看自己上副厅的时候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那不过是因为市局局长的这个位置太重要而已。其实要是论起来自己的年龄和级别,自己绝对算不上另类。
现在官场上不是都流传着几句顺口溜么?
说什么“22岁刚刚起步,25岁脱平至“副”。28岁提升正科,31、2挤进副处。35不升正处,仕途就算基本止步。”
到了副处级,就越来越是少数精英的游戏了。在这个阶段,你可要经得住“滚滚红尘”的考验,美女、金钱的诱惑。这时候你有60万县处级的同僚虎视眈眈,其中只有6000人可以成为厅局级后备干部。顺利的情况下,你至少还需要11年才能升到正厅局级。
60万人选六千,竞争激烈可想而知。
“副厅才是分水岭,小步快跑不要停。交叉锻炼升正厅,这个时候别放松。50之前上副部,其实已经晚一步。正部别超54,还能看到太阳升。如果超过54;退休回家抱孙子。”
完成了从处级到局级官员的跳跃之后,其升迁还可借助于“交叉锻炼”。截然不同的锻炼经验能使官员思路更加开阔,作风也更务实。
那些升迁快的官员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普遍经历多个岗位,其中正局级官员平均经历过6-8个岗位,正处级官员平均经历3—4个岗位。
值得关注的是,在“交叉锻炼”的岗位中有的部门是升迁的“福地”,比如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区县和部门中,稳健型或创造型的官员都更容易获得提升,而在“看摊型”单位的官员则上升的空间一般不大。
如果成为公务员时是22岁,这时候官至厅级就已经47岁了。即便一切顺利,组织也对你寄予厚望,但由于任务完成得不和谐,机会可能就没有了。例如,拆迁遇到钉子户,**犯众怒,微博开房被围观,安全生产出事故。当然,关系到你升迁的事情还远不止这些。
然而高层职位毕竟有限,哪怕是仕途的佼佼者,他们绝大部分的政治生涯也都止步于厅局级。
当官至厅局级后,这时候组织部门会从4万个厅局级干部中选出 1000人,作为省部级后备干部,升迁几率小于2。5%。
到了区委书。记这一层,谁当副市长都行,很少有人不胜任的。但决定能否晋升的因素是多样的,关键要看空缺的是什么岗位。
近700万公务员,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还有一个省当前无法往那边安排干部),98个中央部门,从普通公务员上升到这些部门党政一把手的几率是15。如果你在某个岗位上耽搁了一两年,到了升迁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年龄超限了,你就可以进入后备老干部的队伍发展了。
至于跨入省部行列,则需要升得更快,更年轻。
2009年一份对时任31个省份的省委书。记履历的分析表明,他们初任地级市市委书。记(或相当职务)的平均年龄为41岁,这要求他们在每一个层级都领先于同僚5…10岁才行。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大概53岁的时候升至正省部级。
对于那些能够在千军万马中晋升到省部级的官员而言,除了到点退休外,继续的升迁之路则是进入中央或通过交流到其他省任职。事实上,地方官员从副部级,甚至局级岗位调至中央部委任职的情况都并不罕见。
当然,无论具体升迁轨迹如何,所有官员更替都在遵循一条朴素而普遍的法则:适者生存。
上面的两段顺口溜,就是有人对照干部的年龄总结出来的。而从科员到部长,还有人总结出了升迁七要诀
其一,年纪要轻。
当前干部升迁是要划出一定杠杠的。比如,副处,一般35岁以下,副局,一般45岁以下,副部,一般55岁以下。同样条件,年纪轻者,自然占有先天之地利优势。
其二,学历要高。
过去,只要有基层经验,政绩比较显著。如今行情已变,处长局长们递过来的名片,博士甚至博士后已是稀松平常。
其三,岗位要多。
岗位的轮换交叉,几乎是高层次干部的必备条件之一。
其四,基层要下。
基层虽然级别不高,但一个基层就是一个小社会,任务非常艰巨,情况十分复杂。这对干部综合素质的考验与锻炼,远非坐机关朝九晚五可比。如今,凡提拔省部级及以上更高级别干部,必须有基层工作经验,这已成为不成文的规定。
其五,班子要强。
往往是,某一地区或某一部门,因为业绩突出或其他原因,干部升迁很快,反过来,因为干部升迁很快,又会有更多优秀干部被派到此一地区或部门。于是,形成良性循环,越是出干部的地方,越是多出干部。
其六,领导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