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叹息道,“叔时此言差矣,国家选才在精在专,纵有才学,但不知海不通贸易,如何治政?术业有专攻,唯此而已。”
顾宪成冷冷一笑,“祖制呢,祖宗法度也弃之不顾了?”
徐光启微微沉吟。
“祖制并未有明文言说宗室不可有实差。叔时兄的顾虑我亦明了,但若叔时对瀛王过往稍加了解,便不忍这般说了。”
顾宪成拱手说道,“愿闻其详!”
徐光启微微一笑,“此事一二句也说不清楚,两位不如在舍下小住几日,书院有藏书数千卷,任意取阅。”
徐光启将二人送入客舍,回来时,弟子陈子龙忧心道。
“恩师,顾高二位皆为士林泰斗级人物,在朝在野声望极高,方才恩师言语间针锋相对,若二人心生不满,恐招来非议啊。”
徐光启摆了摆了手。
“无事,政见不同罢了,二人当不会如此心胸狭隘。且我太卿书院所授并非道学也不事科举,同士林瓜葛不大,便非议几句又能如何?
我倒是以为既然贵客登门,正是切磋学问的大好机会,这实学啊,总要认可的人多些才好。”
陈子龙颔首,“既然恩师早有计较,学生这就告辞了,来日瀛州再会。”
“好!”徐光启欣慰点头,“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方知天地之广阔。”
弟子陈子龙拜别,徐光启心中盘算了一下,这才回来多久,就忽悠十几个弟子门徒去闯荡瀛州,真是回家探亲也不得闲。
归家短短月余,但徐光启已经断掉了外出讲学的念头,没有别的,只是太过无趣。
坐而论道者太多,躬身力行者太少,与其去说服那些志向不同之人,莫如培养有志于实学的学子。
再者则需大力刊印书籍,三千册书籍在松江府售空便是明证,返回瀛州之后,徐光启准备同瀛王商议成立一家专门刊印发行书籍的商行,论传播学问,书籍远比讲学要高效的多。
老头刚刚回房坐了,长子徐骥从外间走来,身后跟着一对青年夫妇。
“父亲,此儿好友徐弘祖贤伉俪,要在府上小住几日。”
小夫妻很是有理有节,上前见礼。
徐光启问过家世,方知此人出自江阴徐氏,却也没有在意,既然是儿子的友人,那就住下吧。
谁想到只聊了几句,徐弘祖便拿出一册《万国图志》。
“伯父,敢问此书可出自太卿书院?”
“算是吧,其实此书是老夫从瀛州带过来的。”
“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啊,不想我大明之外也如此多姿多彩。不瞒伯父,小侄唯爱游山玩水,平生志愿便是访遍我大明名山大川,外游两年放归。近日偶得此书,特来拜见。”
徐光启微微一笑,“贤侄来的正好,我府中藏书甚多,有关山川地理也有百余册,大可观瞻。”
徐骥接过话头,“父亲,我这位朋友最是洒脱不羁,携妻远游,游遍天下,真是令人艳羡。他此来,便是生了远游瀛州的念头,还请父亲成全。”
“这又算什么。”徐光启笑道,“算来,再有半月我就要回转瀛州,贤伉俪便在府上住下,届时与我同去,如何?”
徐弘祖大喜,“如此,便叨扰了,多谢伯父盛情。”
徐光启想了想,对大儿说道,“这次,你母亲也与我同去,料来三五年不得回,早些准备着,莫要临时慌乱。”
徐骥不舍道,“这才几日啊,父亲怎的这般急切?”
老头沉声道,“瀛州事多,毕孟侯又来信催了。对了,问问家中佃户,有没有愿去瀛州的,我一并带去。”
徐骥就叹气,“父亲,我看这田也不要租了,佃户换了一波又一波的,不如卖了省事。”
徐光启瞪眼,“这是祖产,怎可轻易变卖?”
“好!好!是儿子说错话了。”徐骥嗫嚅着问道,“父亲当真不打算回京任职么,这瀛州也非久居之地呀。”
“此事再也休提。”徐光启沉声道,“庙堂虽高,但终日无所事事,反不如瀛州可一展所长。你呀,我看也要去瀛州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