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立国三百载,但看起来仍旧强盛,而大明立国不足两百五十载,为何显现出如此疲态呢?
一个制度令刘时敏印象深刻,蒂马尔制。
按奥斯曼沙里亚法规定。
帝国土地只属于一个人,奥斯曼皇帝,这是真实存在而非如大明那般仅仅是名义上的。土地分配则类似于大秦的军功授田。
领地年收入不足两万阿克切称‘蒂马尔’,其领主称‘蒂马尔哲’;年收入在两万阿克切以上称‘泽阿梅特’,其领主称‘扎伊姆’。
两者通称‘西帕希’。
西帕希对领地的占有是有条件的,除本人战时必须应召参战外,还要根据其领地的收入提供一定数量的骑兵,每五千阿克切提供一名。骑兵的马匹、武器、粮食均由领主供应。
领地除规定部分外,均不能世袭,即便世袭那部分,仍要以服兵役为条件,否则苏丹便有权收回土地,重新分配。
大名鼎鼎的西帕希骑兵,就是这么来的。
在刘时敏理解,蒂马尔制保证了奥斯曼有充足的兵源以及高质量的骑兵,以武立国,武德充沛。
如果把这项制度套用在大明,就很容易理解。
土地租金年收入每百两白银,就需供养一名骑兵,朝廷一声令下,点到谁谁就必须响应征召参战。
换算为农田,大概两百亩田地供养一名骑兵。
如果没有战争,或者未被征召呢,那就纳税。
按这个来推算,不要说在全大明推行,仅仅军屯,就能整出四十万骑兵来。显然,大明做不到这一点,而事实上蒂马尔制在奥斯曼也在持续败坏,那些领主总是以各种办法逃避兵役,比如交更多的税。不管怎样,也比大明军屯土地不明不白的消失要强。
总而言之,奥斯曼不养闲人,自上至下,享受富贵最多的一批人也为帝国出力最多,武德充沛,这一点就比大明强了不知有多少倍。
而人家的文化也没有因此衰落下去,便巴士拉市井小儿也能吟诵几句经典。
反观大明,享受富贵的一批人却无所作为,为国征战的往往地位低下,毫无尊严地位可言。
即便这样,皇帝收点商税便动了那些人的心肝肉,叫嚣国将不国了。
若论国家名义税收,刘时敏自谓见多识广,却从未见过哪国税收低如大明,但为什么大明百姓却叫苦连天,过的并不如意?
这个问题太沉重太复杂了,瀛州目前看似不错,纠正了某些问题,但大明两京十三省,人口亿兆,瀛王当真能根治痼疾么?
一个官绅纳粮便会翻了天吧?
好吧,这是后话,刘时敏忠实的记录所见所感,希望能给瀛王一份参考。
奥斯曼在刘时敏笔下有其强大的理由,然而落笔最多的,却是对它的反感同警惕。
帝国官员面上看着友善实则傲慢,目空一切,对异教徒充满偏见以及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名义上实行所谓的宗教宽容,允许其他宗教共存,但人头税苛重,额外的歧视性税收更多不胜数。
四万人的巴士拉却有一半人是奴隶,领主的田地商人的工坊除了监工没有平民。
巴士拉城区的奴隶市场每日开市,堆满了待售异教徒,甚至包括一些景教教徒,他们可能来自非洲,可能来自欧罗巴,也可能来自中亚。
他们宣称景教信徒不可奴役景教信徒,但也不要紧,大家都默契的不承认也就是了。
在这里,贩卖奴隶就如同吃饭喝水一样,没有任何羞愧感。
在这里,奴役异教徒就是天经地义,没有任何道德负担,对异教徒宽容反而是一种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