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气运,真的如此不堪一击吗?
朱棣目光威严,沉声道:“此话怎讲?”
郑和收敛心神,道: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斗转星移,万物乾坤。”
“天之质,茫茫然气也,而理为其心。”
朱棣浑身一震,他想起了集天地造化于一身的刘基。
学术醇深,文章古茂,为一代宗工。
“王守敬学贯天人,资兼文武,他总结出了历史的气候规律,称为《物候学》。”
“灵帝光和六年(183年)冬,大寒,北海、东莱、琅邪井中冰厚尺余。”
“神州大旱,颗粒无收,而赋税不减,民不聊生。”
“家家有扶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声。或合门而亡,或举族而丧。”
“东汉末年,迎来了一个寒冷的周期,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六月,寒风如冬时。”
“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
“建安十二年,时寒且旱,二百里内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乃得水。”
郑和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所以在诉说的时候,引经据典十分清晰。
朱棣深切地感受到了一股寒意,从心底窜起。
“王守敬在《物候学》中,将其称为小冰河时期,汉室的覆灭,与天灾脱不了关系。”
“气候寒冷,爆发天灾人祸,农作物减产,北方的游牧民族必然会大举入侵中原。”
“尤其是隋末,突厥天寒入侵中原,隋军组织反击,士卒多寒冻,堕指者千余人。”
“其夜烈风大雪,地震山崩。”
“隋炀帝至青海攻吐谷浑,士卒冻死者太半。”
“隋炀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
“大唐帝国从此建立,而大唐的衰落,也是从一场提前一个月的大雪开始……”
“王守敬衡算天文、地理,称下一个小冰河时期,将在两百多年后出现。”
郑和细致地解释了一番,朱棣只信了一半,毕竟没有窥探到全书。
“这和儒家有什么关系?”朱棣发问道。
郑和喟然长叹,回答道:
“王守敬称,儒家文化有两个特点。如何让爷爷有面子,如何做好孙子。”
“倘若儒家真的是维持王朝的统治,为何王朝灭,儒不灭?”
“他们永远是维持儒家的道统,哪怕服侍元蒙,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