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悉心地准备好了“开海”的奏折,递交给了朝廷。
解缙对王守敬的印象很好,自然不会卡着他的奏折。
“船只出海,有裨民生。”
“东南数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
“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东南卫所兵饷,以免腹里省份转输协济之劳。”
“腹里省份钱粮有余,小民又获安养,何乐而不为?”
“番舶之往来,以吾岁出之货,易其岁入之财。”
“……”
王守敬滔滔不绝,诉说开海的好处。
后来他话锋一转,倘若朝廷觉得阻力太大,可成立市舶司,只准许官商出海。
朱棣看后,叹为观止。
王守敬方方面面,都替朱棣考虑到了。
洪武二十五年,东倭北朝攻破南朝,统一了岛屿。
南朝流落的武士,组成大规模的倭寇,劫掠大明海疆。
到了洪武末年,倭患日渐炽盛,朝廷执行了严格的海禁。
可是倭患非但没有减少,倭寇反而与张士诚、方国珍余孽勾结。
月港、双屿等地,成为了走私的重地。
所谓海禁,实际上使得一大批勋贵富裕,他们控制着海上的走私贸易。
反对开海的,正是这些利益集团,以及一些遵守祖制的腐儒。
市舶司,能够解决这些麻烦,还能为朝廷创收。
如果只是这样,朱棣还不足以动心。
王守敬慷慨地献上了一幅简单的世界地图,标注了北美洲的位置。
“这里存在着亩产千斤的农作物红薯、玉米、土豆,它们能够在贫瘠的山地种植,产量也有两三百斤!”
朱棣怦然心动,目光中透着一种纯粹的渴望。
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小麦亩产三百斤,水稻亩产五百斤。
毕竟现在没有化肥,这样的产量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红薯、玉米、土豆这些农作物想要高产,也很吃化肥。
王守敬起初也认为,这些农作物在古代可以轻易地达到亩产千斤。
实际上是痴人说梦。
建国前,红薯的亩产能够达到三百斤就不错了。
不过这也足够促进大明的农业发展,能够往前推进数个世纪。
“你说,王守敬有没有信口开河?”
朱棣询问解缙道,他的语气威严,十分在乎这件事。
“恐怕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