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清闲的日子,恐怕不会再有。”
王守敬唏嘘感慨,敬了杨士奇一杯。
“哈哈哈!”
杨士奇畅饮,多了些许暖意。
二人论文说经,顿觉畅快。
只是杨士奇总觉得,这些经文并没有入王守敬的心。
经文的知识和道理,都是先贤的总结,杨士奇带着一种深沉的思绪,充满敬佩和仰慕。
王守敬则是云淡风轻,给人的感觉,就是“浮夸”。
论及经文要义,王守敬阐述清晰,一些见解让杨士奇豁然开朗。
王守敬思路清奇,
唯一让杨士奇头疼的是,王守敬总是能够列举出诸国的案例。
包括罗马、安息等等。
“作不正义事是利,遭受不正义是害。”
“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衷。”
“所谓最好,就是干了坏事而不受罚。”
“所谓最坏,就是受了罪而没法报复。”
这种思维,杨士奇有时候不敢苟同。
王守敬称为“工商业的文明”,建立契约和平共处的思想。
也就是宁波府管理众多商贾的些许依据。
“历代先贤具有理念的知识,理念像黄金一样永恒不变,这些人是掺了黄金的。”
“将士们为了勇气、荣誉这些东西战斗,而不是拥有理念,这些人是掺了白银的。”
“商贾们为了现实中的物品忙碌不休,而现实中的物品是容易腐朽的,这些人是掺入了铜和铁。”
王守敬的一些言论,简直打开了杨士奇新的世界。
相当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另一种阐释。
中原一直以来,都长期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商品经济,只有短暂的繁荣。
无所谓对错,也无所谓优劣,只是王守敬重新提出了一条新的道路罢了。
发展商业,并不会让王朝崩塌、失去控制。
中原王朝一直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让王朝千秋万代。
要走出三百年的枷锁,必须寻求新的改革。
杨士奇进入内阁后,辅佐朱棣处理国政,接触的都是国家大事。
可以说,朝廷的每一个政策,他都清楚地了解。
但很多问题,大都是哪里有了天灾,哪里需要赈灾。
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周而复始。
何曾像王守敬一样,在宁波府大刀阔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