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失去了天下,这又是为何呢?”这些问题如同黄钟大吕,回荡在朱慈煊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看着朱慈煊满脸的困惑与思索,朱由榔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
“没想到差点被一个四岁的小孩问倒了。”他决定主动出击,不让朱慈煊有继续发问的机会。
“得天下者聚势而成也,非仁也。失天下者去势而亡也,非不仁也。”朱由榔煞有介事地说道。
看到自己好大儿仍不解,朱由榔便继续耐心地解释:“得天下者,非独仁也,聚势而成也。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伟业,乃因能洞悉时势,把握良机,赢得人心,非仅凭仁德之力。始皇之得天下,乃承六世之遗烈,奋勇争先尔。”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深邃的思考,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失天下者,非独不仁也,去势而亡也。失天下者,其败落并非全因个人品德上的缺失,更多是因为失去了掌控时势的能力,无法维持民心和支持,导致势力的瓦解和政权的崩溃。北周宇文氏、后周柴氏、南唐李氏之失天下,非不仁也,独势去也。”
“煊儿,治国犹如对弈,每一步棋都需深思熟虑,既要具备远见卓识,亦需具备应对突发的机智。”朱由榔以温和而充满智慧的语调说道。
朱由榔原本期待朱慈煊会以崇拜的目光注视自己,然而,朱慈煊却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成熟,他一脸严肃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既然父皇您通晓如此多治国之道,为何大明如今却陷入了这般境地呢?”
这个问题让朱由榔微微一怔。是啊,为什么大明会变成这样?
他沉思着,声音低沉而有力:“内有权臣相争,外有强虏环伺,帝皇昏庸无能,土地兼并严重,天灾人祸不断……?”这些话语如同一串串沉重的砝码,压在了大明王朝的天平上,让它逐渐失去了平衡。
真是这样么?他沉声自问,似乎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着答案。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似乎总伴随着这些因素的影子,难道这些就是导致大明江山风雨飘摇的罪魁祸首吗?
朱由榔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他深知,大明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诸多因素交织的结果。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大明王朝风雨飘摇的图景。
权臣相争,使得朝政混乱,国家失去了明确的方向;强虏环伺,边疆不安,百姓饱受战火之苦;帝皇昏庸无能,无法有效治理国家,导致政令不达;土地兼并严重,耕者无其田,导致民不聊生;天灾人祸不断,更是让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雪上加霜。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朱由榔以一种深沉而平静的语调,道出了历史的铁律。这不仅是对过往兴衰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变化的预见。
他继续说道:“这似乎成了历史的循环,每个王朝在初期都如同初升的朝阳,充满活力与希望,然而到了末期,却难免遭遇风雨飘摇的困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看似无情,但在这些循环往复中,却也蕴藏着变革与重生的可能。
光武帝刘秀、唐肃宗李亨、宋仁宗赵祯这些中兴之君,他们接手国家时,也不见得处境比他更好。
他语气坚定:“然而,煊儿,你要记住,历史是由人来书写的。我们不能被这所谓的‘规律’所束缚,而应该勇敢地去创造新的历史。”
朱由榔站起身,目光远眺,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那个更加光明的未来:“我们要以史为鉴,汲取教训,打破这‘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宿命。”
他望着夜色中的江山,声音中带着一丝怅然:“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也是时势造英雄。”
“那我们还有机会吗?”朱慈煊紧张地看着父亲,眼中闪烁着一丝不安,“我听说外面的清虏很厉害,都是食人的妖兽。”
朱由榔没有立即回答,他静静地站着,目光穿透窗棂,凝视着远方。他的心中也在回响着同样的问题:是啊,我们还有机会吗?
片刻之后,朱由榔转过身,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我们一定有机会!”他的声音中充满了信心。
朱慈煊望着父亲,那坚定的语气仿佛一股暖流,温暖了他心中的不安:“父皇,为何您如此肯定?”
朱由榔走到儿子面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因为历史总是由勇敢者书写。清虏虽强,但他们并非不可战胜。我们有大明的子民,有忠诚的将士,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他继续说道:“那些所谓的‘食人妖兽’,不过是恐惧的产物。我大名晋王李定国正是这些‘食人妖兽’的克星,清虏两名亲王接连折戟于他手中。我大明还有那么多仁人义士,一定能够驱除鞑虏,光复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