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老三届演员介绍 > 第46部分(第1页)

第46部分(第1页)

随后自己骑马去公社取来了上学的录取通知书。由于早得到了消息,使我有了较充分的时间与情深意长的老乡们话别。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岁月流逝似飞箭,终身难忘插队情(11)

一线电话已成为牧区特定的一段历史,尽管现在看来,那时的一线电话是那么的落后,但是对当时封闭多少年的草原来说也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现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在我们所在的草原降落,当地已经安装了无线通讯网,手机信号几乎覆盖了整个旗。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只要用手机拨通号码,都可以接通全国各个地方。但围绕着一线电话的那段亲身经历,我却永远难以忘怀。

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写在赴四子王旗参加纪念知青插队40周年活动归来

从内蒙古归来,朋友见了我就说,又回第二故乡啦!掰开手一算,可不是,自1998年开始,我已经先后回去五次了。我对第二故乡的感情,引发了不少熟人猜测,有人说那有留下的家产需要照看,有人说那有昔日 “小芳”割舍不断的眷恋,甚至还有人说那有当年“孽债”血缘的牵挂。有时候我也不由自主地追问自己,为什么那么愿意重返故地,为什么向往那一片远在北疆的草原?用许多当年的老知青的话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地就能回答的问题。可我总觉得,这又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返乡途中,我思来想去,觉得或许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其中的缘由。

一是那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这不是每一个同龄人、同代人都能亲历的。

二是那一份真挚感人的情感,这不是简单的朝夕相处所能感知的。

三是那一股伤筋动骨的付出,这不是寻常的汗水和心血所能描述的。

先说那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1968年“*”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我们这些从“*”热潮中还没有转过弯子的年轻人,离开家乡、离开城市,来到了人烟荒芜的塞外草原。巨大的思想落差,跌宕起伏的环境对比,不是一两句“建设边疆”、“接受再教育”所能说服的。在“广阔天地”的时间里,我们顶烈日、冒风雪、战严寒,艰难曲折,一路筚路蓝缕走过来。我无法忘记,那忍在心头里的疼痛,流在被窝内的眼泪,刻在筋骨上的内伤,甚至自己曾经几次从病魔和死神的魔爪中挣脱的亲历。饱尝当时罕见的疾苦,饱受难以遇到的磨难,饱经刻骨铭心的锤炼,用那短暂的青春时光,换来了终身难忘的一段与众不同的经历。

再说那一份真挚感人的情感。我们这一批人,曾满怀激情地参加“史无前例”的“*”,又怀着一腔热血,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到“广阔天地”。可谓是心向党、情真切,没有一点“私心杂念”。然而当这一切面对的是高不可攀的蓝天白云时,这份真情便自然而然地被传递给当地的蒙汉牧民。在那插队的岁月里,当地蒙汉牧民伸出了宽大的臂膀,善待这群天真无邪的青年。这里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没有对所谓“可以教育子女”的歧视,更没有对“外来人”的抵触,朝夕相处、相濡以沫,不仅让我们学会了牧业的活计,而且掌握了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本领,更主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世间仍有真情在。日久见人心,真心换真情,在这里我们有了朋友、有了亲人、有了知己、有了同甘共苦的兄长,这里已经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

最后说那一股伤筋动骨的付出。在皋北草原的日日夜夜里,我们为了改变牧区面貌,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思想准备,迎来了战天斗地,摸爬滚打,“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永无休止的劳作。太阳晒黑了臂膀,扁担磨出肩头的厚皮,与铁锹、锄把、镰刀和剪子相伴,结出了满手的老茧。在热血绽放出鲜红的花朵、汗水浇灌出丰硕的果实的同时,许多知青因体能和身体透支,留下了永久无法消除的病痛和疾患,更有知青在这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时代,有人为这个时代贡献了智慧;有人为这个时代付出了心力;有人为这个时代奉献了青春。知青正是这个时代三者无一幸免的“佼佼者”。正是由于这种付出和奉献,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更新和改变。他们以自己的牺牲为这个时代提供了永恒的议题,承受了时代的诸多不幸,却难以享受到时代的荣耀。当知青这个特殊的名称进入史册,只有有过这段经历的人,才不会忘记那如火如荼、蹉跎跌宕的岁月。

那排土房,那块土地,那片草原,传承着怎样的寄托,负载着怎样的企盼,牵系着怎样的感情……每当想起第二故乡,我内心难以平静,血液循环加速,思绪泛起多少年的积淀,向往愈加急迫,回忆愈加清晰。所有这些,怎么可以是用简单的文字和语言表述得了的呢?

正是那片土地,记录着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那片蓝天,传递着异乎寻常的情感;那片草原,浸润着来自远方青年人的血汗。当年我们吃的那份苦,受的那份累,经历的那些磨难,受到的那些煎熬,不仅没有随着40年的岁月流逝而淡忘,反而记忆犹新。那场景、那情节、那状况,时常在睡梦中出现,有时像幽灵不时地在向我们呼唤,催促着我们常回去看看。每当我回到这第二故乡,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能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回顾、回想、回溯;这里的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能给我带来无限的欣喜、欣慰、欣羡、欣幸,仿佛我们当年撒下的种子正在这里生根、开花、成长……夜深人静时,我久久难以入睡,心头时常涌起抽丝剥茧般的感触……转眼40年过去了,我们已逐渐进入了暮年,这一切的一切,怎么能不让人魂牵梦萦呢!

我这个没上山下乡的老三届(1)

我这个没上山下乡的老三届

赵    兹

作者简介:赵兹,男,1968年北京六十五中学高一学生,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1978年从事新闻工作,专业职称为高级记者,曾任《经济日报》海外中心副主任兼港台部主任、参编部副主任兼“经济内参周刊”主编,香港《经济导报》第一副总编辑兼总经理。1992年,曾作为首批大陆记者团成员赴台湾采访;1997年和1999年,曾作为《经济日报》领队及特派记者赴香港和澳门采访回归。

由于生活在年代的断层,那代人徒有莫名的激情,精神资源却相对贫乏,尤其缺乏系统而正面的知识背景。造成他们的可悲处,就在于人生的每个年龄段,却不能做在那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情。时空断代,人生错位,至今,几乎每个人内心深处都留有各自在那段历史时期的抱憾和隐痛,一些人谈起,还会对当时被裹挟在剧烈社会的变动中,被强行拿走的自己的未来而心有不平。

但每个年代又有每个年代的时髦。如果问那代人的追求是什么,我当时笔记本中抄录的这段毛泽东语录可以回答: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与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襟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

这就是我们那代人当时的座右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尽管今天看来,会让人感到那么的“假、大、空”。

一    接受“走资派”再教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