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开脱的理由,但在内心深处,常怀内疚之情。
当年,连队里的六九届新生羡慕地说:你们这些高中老生,好像什么都知道,遇事想的多。而现在,校园里的年轻人则是不屑道:你们这代人,干啥都认真,活得太沉重。的确,这是我们老三届的共有特征。想的多,是因为我们一直怀揣社会的、个人的理想,即使这理想曾经破碎。太沉重,是因为我们始终不忘报国、顾家的责任,无论多艰难都勉力承担。
先哲临川而曰:“逝者如斯夫!”确实,对于我们这批从六七届高中生中走出来的七七级来说,孩提时代的纯真与欢快,早成遥远的过去;青春的激情与活力,亦被乡野的雨雪风霜所销蚀;中年的艰辛与奋斗,尚在沿着惯性继续;而傍晚的霞光,已然照临我们的前路。历史似乎注定了这一代人更多的是扮演过渡性的角色……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却饱尝文化饥渴的苦果;待到雨过天晴时,已无了年龄的优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尴尬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也就难以避免。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那些有幸于“*”结束之后开始陆续接受正规、连贯、高层次教育的一代新人早已在各个领域中崭露头角。包括我的学生,就属于这新一代。
他们是幸运的:虽然出生于“*”中,却是成长于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直接成果,就是使他们享有了世上最为珍贵的东西……青春的自主权。他们是成功的:早已褪尽了十多年前初出茅庐时的稚嫩……在学校、机关、厂矿、公司,在一切可以施展他们才华的地方振翅高飞。他们代表着未来:三四十岁的年龄,黄金时段;已然铺开的事业,如日中天;和和美美的三口之家,正开足马力,疾驰远行。
面对幸运的他们,我想起了杨牧的诗句:“我爱,我想,但不嫉妒。我哭,我笑,但不抱怨。我羞,我愧,但不自弃。”堪可*的是,坎坷的我们,在无法主宰自己命运时,没有自弃;而当命运交还到我们手上的时候,又竭尽所能。
其实,任何一代人,都只是历史长链上的小小一环;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若干个阶段。在滚滚的时代洪流里,渺小的个体不过是一滴水珠。然而这水珠,也能折射出时代、社会、人生的某些影像,作为后人的镜鉴。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那远去的日子(1)
那远去的日子
王元辅
作者简介:王元辅,男,白族,1947年出生,*党员。1966年高中毕业后,碰上“*”运动,学业中断。知识青年下乡运动中回乡,当了十年农民后于1978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专修中国少数民族史。1982年获学士学位毕业,就职于*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从事*党史的研究工作直至2007年离职。1996年任*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现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2006年,被评选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社会科学专家。
临行前的那一夜,几乎全村的人都到家里来送行。妻子上街打了几斤白酒,每个土碗里盛上一碗,大家都喝得脸通红,也记不得说了些什么话了。第二天,我告别父母妻小和家乡父老,迎着朝阳上了路。从家乡坐汽车到昆明颠簸了三天,又乘三天三夜的火车从昆明到了北京。
第二天我就请同室的同学带我去了天安门广场。十月的北京非常的美,天安门广场更是被许多鲜花装点,显得十分庄严大气、五彩斑斓。盘腿坐在广场上,我开始回想起这十年里我所经历的一切了。我知道我的命运已经发生了天旋地转的变化,可我并不清楚是谁在哪一天翻转乾坤敲定了这一变化。
现在我知道了,这个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人,就是*。
那是一些远去了的日子,远去了的是那开始苍老了的老三届,那逐渐从公众视线中消失的新三级,还有那远去了的30年。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一年暑假,乘火车返乡,没买到座位票,只好直挺挺地站立在拥挤的人群中间,不时环顾左右,看谁有下车的动向。可惜十多个小时过去了,却毫无成果,两腿开始发麻,渐而发肿。遂在过道的人群*双脚,做下肢活动。我左侧的硬座上,六条汉子正高声谈论,倚椅听去,原来他们正讲着知青下乡的经历,一身材魁梧者正说到他下河捉鱼的故事。听得出来,他是城市下乡知青,没拿鱼的真本事。站立在一旁的我忍不住插了话,三言两语后,壮汉抬头问我,你也是老三届?我答是。他立即起身,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说,咱们是一家人呐,并立即叫对坐者起身让位给我。屁股落座,肌肤、筋骨、精神倶爽,飘飘然如坠仙境。一一介绍,先前对坐的六人和我,竟都是老三届,新三级。此后的几十个小时,包括我在内的这“一家人”轮流一人站立,侃着大山,吹着牛皮,此人讲偷鸡的故事,彼人吹扛粮袋的力气,我说乡下夜空的美景,他说接到录取通知书时的喜悦。从北京到昆明三天三夜的或站或坐,竟都毫无倦意。
一家人,是因为有共同的名字“老三届,新三级”,又在同一个年代经历了同时载着我们起伏的跌宕风云,有着相似或相近的命运。
可一切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远去了,那远去了的老三届,那远去了的新三级,那远去了的30年。
人的一生中,有些重要的日子会影响你的一生,甚至让你的命运旋转。就我来说,提到这“老三届,新三级”,便让我想起几个曾使我的命运发生天旋地转变化的日子。
一
1966年5月1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这通知到底是哪天公布的,我记不准确了。记忆里的时间是五月下旬,正在埋头复习,准备填写高考志愿。因为说实在的,那时候的高三学生,也就十七八岁,对这一后来证实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影响中国几乎所有家庭所有人命运的决定,至少我当时根本未能认识。倒是暂停高考的决定,对我们这批即将参加考试的高三学生,印象就非常深刻了。但究竟是哪一天,也记不清楚了。只记得那一天早晨,我和几个同学在校园里的大树下背诵俄语单词,树上挂着的大喇叭中传来了高考推迟半年的新闻广播。听到这一消息,我们都怀疑耳朵出了问题,高考推迟?怎么可能呢?回到教室,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教室里如同雀噪蛙鸣。直至下午,班主任传达学校通知,这一影响我们人生进程的*中央、国务院的决定终于被证实。 txt小说上传分享
那远去的日子(2)
后来我查了资料,*中央、国务院是6月13日做出1966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的决定,由《人民日报》于18日全文发表的。
当时,至少我还没意识到,这高考梦是注定要破灭了。不就是推迟半年吗?一边参加刚开始的“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一面还抽空把该复习的功课拿出来看上几眼。可是,半年过去了,高考的事没半点信息,倒是工作组进入学校,大批判大揭发大字报如雨后春笋,布满了校园,进而漫延到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