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里小道消息传得不是一般的快,转眼之间,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翁同龢是真的说过那句话的。
西太后是每天都要听人念报纸的,李莲英又刻意的把这消息先拣出来了说了,当时就气的摔了杯子。
李鸿章,那是她的人。北洋水师淮军,好歹也都听她的使唤。要打要罚要收拾,那也是她老佛爷才能动手的。你翁同龢一个糟老头子,撺掇皇帝作对也就罢了,居然上杆子来挖老娘的家底儿?看来是不想好好过日子了。
更何况李鸿章之前才打赢了一场,正需要他专心办事的当儿,你翁师傅说那样的话,是不是私底下还藏着什么手段呢?
慈禧太后早想收拾此人,奈何一直找不到机会,也拿捏不到这老家伙的证据。
今天整好有了话柄,一辈子斗争整人起家的叶赫那拉氏,绝对不会放过机会。
好像老天都不帮忙似的,前脚报道完了,后脚一大帮高丽儒生不知道哪儿得到的消息,居然集体跑到皇宫前叩阙央告。请皇帝下旨清理小人,支持李鸿章大人用兵高丽,驱逐日寇。
要说雪中送炭的人少,落井下石的人就多了。看翁同龢不顺眼的人那也多了去了,眼红他位置的更是不在少数。
于是乎,弹劾翁同龢的折子铺天盖地,一眨眼就盖过了李鸿章的份量。后党脑孙毓汶在朝堂上慷慨激昂,口若悬河的大肆贬斥。翁同龢是的道学先生,面子上的事儿一向看得比命都重要。这下子给人一刀捅进了心口窝,当场气的吐血!
7月31日晚,光绪微服前往东单二条胡同的翁府,看望不得不罢职开缺的老师傅。
翁同龢躺在床上,额头捂着白毛巾,忧伤的望着光绪,老泪纵横。
他挣扎着要下来行礼,却被光绪一把按住,安抚道:“翁师傅劳累多年,暂且歇息些时日也好。如今朝野齐心,定能战胜区区倭奴。待来日风平浪静,再来帮助朕不晚。”
翁同龢心里头那个憋屈就没法说了。他整准备大展宏图,辅佐皇帝当一位千古明君呢,眼瞅着到了节骨眼上,却被一记冷枪打翻在地。那股恼火,愤恨,羞怒交加,无以形容。
皇帝如此说,他要信了那才是傻瓜。到时候他想回来,也得看西太后乐意不乐意。
虽然落到如此地步,他仍旧忠心耿耿,抓着光绪的手叹道:“皇上的恩情,老臣粉身碎骨也报答不了。今番事出有因,一切以国事为重,皇上仍要拿定主意,万不可轻易退让。”
光绪握紧拳头,郑重点头:“朕一定把这场仗打下去,直至倭人彻底服软。”
翁同龢又叹气,他的意思是让皇帝抗住西宫的压力,可不只是打仗那么简单。再说了,要是能够轻易打赢日本的话,他才不会一个劲撺掇着开战。那不诚心帮李鸿章刷功劳么?
皇帝还是年轻啊!
翁同龢不得不换了套词儿:“皇上想要了解西洋各国是好事,不过那洋人的书看看就罢了,万不可学他们那套禽兽之道。秉持我圣人正统,教化人心才是正道。”
那套《不列颠百科全书》送来之后,光绪喜爱的手不释卷。之前特别给宫里送来的《大国崛起》、《中华明简史》、《海权论》、《战争论》,以及严复参与修订的《天演论》等书,都引其很大的兴趣,时常翻阅。
翁同龢等人对此很不高兴。一个皇帝,不学圣贤书,老是对这些等而下的末流小道下功夫,不是为君之道。
光绪虽然不以为然,却也不想驳他的面子,点下头:“朕知道了。”
翁同龢又嘱咐:“报纸一物,颇能鼓惑人心。朝廷若不能操之在手,也要小心纵控。一旦让心怀叵测之辈掌握,对朝廷国体非是好事。西洋人假口言论自由,乃是动摇国本之害,不可不察。”
光绪眉头微微一皱,翁师傅的心胸未免小了些吧?人家说两句实话,你就要下手除根?总起来说,《国闻报》一直都还算秉持正统的。
不过他既然来了,总要给老师傅一个安慰,应付着答应下来。只是这态度,压根就瞒不过翁同龢的眼睛。
一时间,对大清朝忠心耿耿的翁师傅忧心忡忡。这么下去,大清国祚闹不好要出问题啊!天下间无父无君之辈多了,绝非朝廷之福。不行,今日劝不动,他也要叮嘱张謇那些个学生们,一定要把皇帝给照顾好了。
光绪走后,翁同龢叹息了半天,夜不能寐。
第二题,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未完待续!
ps:感谢书友巡航a的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