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打伞的、打扇的各两人,打旗的四人,打锣的、打鼓的、吹唢呐的、吹号的若干人。
所以连带所用的八面大鼓,十面旌旗、一对灯、一对伞、一对龙、一对凤,金爪钺斧朝天镫、回避牌、开道锣等,都一起放在婆家的门口。
直到等到客人基本都来的差不多了,就开始响房发轿。
由轿头带着,响房发轿是鼓乐齐鸣,在喜房里敲打。
准备好了以后,男方再找出来全和人儿,也就是娶亲太太一位,在响房之后发轿。
通常出发不晚于十点,把新娘接回来不能迟于正午十二点。
还有,轿子到了女方这边要叫门,女方知道轿子要来了就关上门,这里面带着男方求婚的意思。
这个时候,作为娶亲的男方,就得“央告”人家了,什么好听的说什么。
还得把一个个的“红封儿”往门里塞,门里面,几时认为红封儿满足了,给够了,才会给开门。
开门之后娶亲太太和送亲太太先见面。
单有一个地方备有点心和茶水招待接亲的人们,一般只看不吃。
完了之后,就是新人上轿。
这个时候除了要吹鼓手开始吹《百鸟朝凤》,新娘要盖上盖头,怀里要抱个装了五色粮食的瓷瓶,以示平安富裕。
这轿子还得抬进院子,打开轿帘,直接怼上新娘屋子的门,不让新娘见到外面一缕天光。
等新娘子由送亲太太扶着坐上了轿子,送亲太太自己坐进了绿轿子,新郎也上了马,还得要新娘两个亲兄弟跟着一起走,一左一右压轿。
所谓压轿就是不让轿子走得快了,让新娘子在轿子里坐的稳当。
抬轿子也有抬轿子的讲究。
除了人人皆知连吹带打要走大道儿中间之外,最前边的轿夫里还需要有个指挥——轿头。
轿头是打头的,比方说左边有个坑就喊左边坑,后边就知道左边有坑。
头里得喊,后面才知道,前后轿夫步伐得一样。
前头迈左腿,后头迈右腿肯定不行。
像姜闻在明年才会接拍的那部电影《红高粱》里,他扮演余占鳌就是轿头的角色。
他故意戏弄新娘使劲晃轿子,直接把巩郦扮演的九儿晃吐了,那一手就是利用“职权”作祟。
当然,也是因为九儿没有娘家兄弟随轿而行的缘故,才会受轿夫的欺负。
否则娘家兄弟要跟着压轿,借十个胆子给轿夫,也不敢这么干啊。
而等到一行人吹吹打打到了男方家,轿子落平了,进了院儿之后,花轿的轿帘也不掀开,新郎拉弓要向轿子放一箭,射走妖魔鬼怪,才能掀开轿帘让新娘下来。
然而新娘子出来以后,还蒙着盖头,在娶亲太太和送亲太太共同搀扶下,过火盆儿,过马鞍子。
火盆儿是红红火火,马鞍就是平平安安,都是谐音。
进去之后还有坐帐的风俗,坐到床上或炕上,先喝交杯酒,再吃子孙饽饽,长寿面。
外面必须有小孩儿在喊,“生不生?”,完了就能揭盖头了。
之后就是一对新人拜天地、拜亲友、这就是所谓的拜堂。
先拜祖先,再拜父母,拜媒人,都拜过了,至此礼成。
这就是迎娶当日的一套流程。
至于像有些电影电视里演得那个,新娘的盖头得一直等到晚上洞房时才能由丈夫来揭开。
那恐怕都是极其久远的封建社会了,别说现代了,根本没法用于近代社会。
因为只要想想就知道有多反人性,多不科学了。
且不说新郎能否按捺住心焦,也不说新娘是否气闷。
就说婚姻原本是两家人联姻,所有一切繁复仪式的目的就是正儿八经的昭告天下,男方娶了身份清白的正室发妻。
又怎可能不让新娘与亲友见面?
不让家里仆人辨识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