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清楚的是最终米切拉对他的父母表现出了亲情而耶利米没有这样。如果当初米切拉的家长不再发出感情的信号,而是认定“她是那种冷酷型的孩子”,她的行为也许不会转变,或许她会像耶利米那样感情冷漠。然而,如果情感发展过程是持续不断的(实际上正是这样),那就总是有机会来改善家庭环境因素,从而教会像耶利米这样的男孩理解并表达感情。
直面顾虑所在
把米切拉和耶利米的例子综合起来看,最引起我注意的是双方家长的思维方式,他们分别按照自己对规范儿童情感表达的文化规则的理解,做出了自认为是最好的决定,这就是顾虑所在。整个文化环境对家长们不断施加着压力,它们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看起来“多愁善感”。性格软弱对儿子自身极其不利,而且让家长也感到很羞愧。但女孩的家长就感受不到这种顾虑,米切拉的父母亲苦口婆心地向他们幼小的女儿“示好”的行为是非常适应文化环境的,而耶利米的家长就缺少了这种文化上的支持。
虽然评价的标准不尽一致,但以上两种情形哪一种会给孩子一个健康、积极的人生经验是显而易见的,同样显而易见的是家长们如果处理不当,将对儿子的情感表达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我认为家长无论是努力试图让自己的“脆弱的”儿子“强大”起来,或是把儿子看得不懂规矩又无可奈何,他们的愿望都是良好的,但是我觉得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它们妨碍了家长认真考虑儿子情感的重要性。
先入为主
家长们的一些顾虑可能是在于“先入为主”,我用“先入为主”这个词形容家长们希望从孩子的现在判断出他们的未来。例如:一个三岁的男孩爱哭,父母就担心他到了中学也会有爱哭的习惯。有些家长全然不考虑儿子尚处在一个幼小的、脆弱的年纪,应当以适应幼儿的正确方式去对待,而是急于培养小男孩的坚强性。如果这样的家长抛开先入为主的想象,他们也许能找到适应这个爱哭的三岁男孩的最佳心理引导方法,那就是安慰他,然后让他获得心理平衡(与培养情感健康的女孩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很多家长出于担心儿子长大了变得“多愁善感”或性格懦弱,总是急于给孩子灌输坚强的意识。
先入为主的想法对孩子永远是不公平的,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不能“三岁看大”,而且先入为主的根据也往往是荒唐的。社会文化对男孩情感表达的限制和压抑,对他们温柔和脆弱的内心情感尤其不利,对于这些家长们怎么会意识不到?实际上,家长们的顾虑来自于风行于世并不断被强化的文化信仰,在这种文化信仰下,男孩的情感被认为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根本无需感受和表达的,这种信仰和我将要在以下几章中提到的贯穿全书的“同流规则”是完全一致的。
认清障碍的实质
当我们认真思考来自于家长的对男孩情感表达的不利因素时,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米切拉的家长和耶利米的家长做法上有什么不同以及这种做###如何影响孩子的情感表达,真正的问题是:“男孩的情感确实很重要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家长和其他相关的成年人必须克服顾虑而把注意力投向男孩的情感问题上来,与此有关的成年人包括:父母亲、祖父母、教师、辅导员以及他们的朋友。
限制男孩表达情感的文化障碍不允许男孩表达——抑或仅仅简单地感受——他的情感。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现象,而且要反对这样的传统,具体的反对方式就是鼓励并帮助男孩去体会、承认并表达他们的情感。如果男孩在情感上不被重视并得不到指导,当他有一些感觉表达不出来时,就会用不太健康的方式来处理,会表现得愁眉苦脸、郁郁寡欢并且脾气暴躁。
情感的意味
有关情感的生理学知识对情感的探讨是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可以把另一个抽象概念——瞬间的感觉——变得更好把握些,而且一旦理解了情感的生理学基础,男孩的情感就不会被认为不重要而被忽视掉。事实上,人体每时每刻都洋溢着情感因素。正因为如此,而且也是为了兼顾男孩的生理和心理,懂得一点与情感有关的生理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大致描述一下这些的目的在于让大家了解情感活动的复杂性,并非是在卖弄知识,当掌握了一些有关情感的生理学知识之后,你就能更好地认识到为什么当男孩感到沮丧的时候总是听不进别人的劝说;为什么说引导男孩表达情感对他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以及为什么生理行为可以调节情感。
为什么说男孩的情感很重要(4)
我想把这一小部分的内容表达得尽量通俗些,但有一些“行话”还是不可避免。不过,当你感觉到有些词句比较生僻从而暂时不宜流畅地理解时,尽管先跳过它们,甚至可以把前边都跳过去而直接去读本部分的小结(“揭开生理学的面纱”)。在你决定跳过这部分之前,需要明白我引入情感的“硬件”是为了强调人类情感的实在性。最重要的是:尊重科学!
关于知觉的生理学
“情感”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它的本意是“动作”,在生理学上这个词意味着感受、生理反应、相应的行为等。大量文献表明情感的源泉既是人脑又是肢体(是的,情感存在于全身!)。大多数人都知道中枢神经系统,但是不知道这个“第二神经系统”,它遍布全身(波特和乔普拉 1997),并有许多传送接收元所组成。
“传送”通常来源于蛋白质的生物化学机理,它像信使一样把信息传递到遍布全身器官的细胞当中;“接收元”是细胞中接收传来的信息的一个特殊地方,传送接收元理论上承担了情感信息与身体各器官之间的绝大多数联络任务(波特和乔普拉 1997),大量的情感接收元是在胃部,这也难怪为什么孩子们为什么经常会肚子疼,我们也经常会用“一肚子……”来形容某种感受。
很多知名的神经学家(例如:达马西奥 1994、莱杜克斯 1992,1996)专门从事于人的情感传递路线的研究。我获知的最具说服力的“大脑…情感…行为之间的关系”的例子来自于脑外科手术,脑部接受器械手术的患者仍然保有一定的知觉,事后他们还会描述出手术中的感受。譬如,当他们的脑皮层的某一部分在手术中受到刺激时,他们事后会说感到非常气愤、害怕或有其他感觉,很有可能那部分受到刺激的脑组织恰恰是掌管着情感的。
情感的物质化原理
一般认为,大脑…情感…行为之间的关系大体上类似于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就像是计算机的硬件,计算机的中央处理系统相当于脑组织的“边缘系统”,这个边缘系统包括:脑灰体、沟回、丘脑、视丘下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个系统接受着主客观的刺激,进而影响到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系统。继续和计算机类比的话,可以把我们的阅历和行为方式看成是计算机的软件,通过神经传导和激素的作用,各种信息传递并影响到我们全身的各个部位。
脑灰体主导着我们的愤怒和恐惧过程(瓦伦、希恩、麦克英纳尼、费舍尔、怀特和劳奇 2001),沟回看起来处理着所有好的或坏的情感(达马西奥 1994),莱杜克斯在1992和1996年两度发表文章指出了前部脑皮层(大脑的思考和推理部分)和边缘系统与情感的密切关系。所有这些大脑的组成部分处理着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知觉、味觉)得到的各种信息,并给出一种情感来。我们看到,大脑的每部分组织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功能,并且各组织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