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沦陷前,这两家车行是从英国人、德国人那里定购的。
“七七事变”后,他们全得向日本人购买。
所以呀,别看就这么一辆洋车,售价可要一百多大洋,贵的时候小二百。
而造车厂赚的却不过是七块八块的而已,最好的时候也就十块二十的。版
这就是当时咱们民族工业水平啊,那真是太寒碜啦。
不过也得说,咱们的人更懂得享受,过去的手艺人活儿也好。
攒出来的洋车和三轮车,经过几度改进,无论舒适度还是外观,都比洋人自己造的要好。
像当时的车厢,里头讲究的是软包带靠垫,而且带仰角,这才能靠着舒服。
箱体得是软木料,外边还得封铁皮。
由车厢周边起,卡三道白铜线,一直到车簸箕为止。
这样的车配上邓禄普的车胎才稳固防震啊。版
人坐在里面,即使路况再不好也不会颠得受不了。
另外车厢后还安有铜扶手,备车夫及专门“搡车的”手握之用。
真遇着陡坡,一人蹬一人推,一样能让你舒舒服服上去,安安全全的下来。
最后,还有些附件的添置,对各种天气的考虑简直周到极了。
像车篷的条楞一样要包铜活,而且是带胳臂肘的(即支子)。
上铺水笼布的车篷子,前带大帘一块。
这样可随时收放,以供遮风挡雨。版
车左右挡泥板和扶手,也都要包白铜活儿。
还要安车灯各一,可供夜晚照明。
车垫、车靠,讲究的是白布镶红布边,车脚垫得是长方形织花小地毯。
最方便的是,还得有东洋脚铃一个,踩一脚,就能随时招呼车夫停车。
那想想看吧?
这种手工业与工业化结合的产物,是一般人能攒出来的东西嘛。
你就是去永久、凤凰、飞鸽这些自行车厂,把这些大厂的高级工程师都给提搂来。版
凑在一块堆儿,他们也照样做不出这样的车子来。
这种拉客的人力三轮车呀,要是讲究美观,讲究舒适,讲究历史的原汁原味。
那还就得找过去造车厂的老人儿才行。
这样的玩意除了当年的人,可没人懂得怎么弄。
可偏巧呢,罗广亮和小陶找到的孙师傅,就是当年“懋顺车厂”的铜匠。
老师傅从十四岁学徒到出师,在“懋顺车厂”干了有小二十年。
而且当年教他手艺的师傅,还是以前安定门“永成”的师傅。版
说到这,再额外提上几句。
京城的铜活儿那可是金工艺术里的一个分支,在历史上相当出名。
元明两代,京城的铜匠有两件最露脸的话儿,一个京西卧佛寺的卧佛,一个是明朝的宣德炉。
当然,这两样,开办于清中期的“永成”是没赶上。可“永成”也不孬啊。
这家山西人办的“铜作”,可是专接宫里的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