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注:这一章是本书非常重要的世界观阐述,关系到今后诸神世界的展开,我花了四个小时才完成。如果你们真的不喜欢看这种世界观阐述,建议插个书签,以后回头再来看这一段,一定会明白其意义。)
提到“仞利天”,就必须谈一谈次大陆神系的宇宙观。
次大陆神系对多元宇宙的诸多叙事有两种划分方式。
横向划分即“三千大千世界”,纵向分则为“三界”。
每一个叙事,每一个宇宙,即为一个“小世界”。
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
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则是一个“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其实是一个虚数,代表多元宇宙有着数不胜数的叙事。
至于纵向划分的“三界”,是指次大陆神系将多元宇宙分为三个层次,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其中众生所生活的世界是“欲界”,众生受到各种欲望的束缚,承受轮回之苦。
一旦众生能够摆脱欲望,超脱“欲界”,便上升到“色界”。
“色界”有形、有相、有物质,但是超脱了欲望,生活在这里的人不再为欲望所苦。
“欲界”与“色界”其实就是指下层叙事与次大陆神系上层主叙事。
但“色界”还不是修行的终点,修行的最终目标是上达“无色界”,超脱一切物质,唯剩“受、想、行、识”这四种基本生命特征。
“受、想、行、识”是佛教五蕴理论中的其中四蕴,是除了代表物质的“色蕴”之外,四种精神现象。
“受”是感受,“想”是思想,“行”是付诸行动的念头,“识”是对万事万物的认知。
当“色、受、想、行、识”五蕴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生命。
用何洛的灵魂之道来解释,所谓的“无色界”,其实指的就是精神世界。
因此按照佛教的观念,何洛的境界其实已经达到了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但是“三界”只是一种宇宙观,并不与真实境界或实力相挂钩。
对次大陆神系的诸神来说,“欲界”才是祂们的舞台。
不管是抢地盘还是抢信徒,大部分的神战都是在“欲界”里进行的。
而“欲界”又分为“六欲天”,即“四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和“他化自在天”。
其中“四王天”和“仞利天”位于中央“娑婆世界”的“须弥山”,紧贴着须弥山的地表,所以又叫做“地居天”。
“四王天”就是佛教四大金刚掌管的世界,同时也是“须弥山”的山门,也就是次大陆神系佛教主叙事的入口。
而“八部众世界”位于“六欲天”的第二层“仞利天”,“帝释天”为“仞利天”之主。
“仞利天”又分三十三重天,从最底层的“善法堂天”到最高层的“清净天”,每一层天对应“八部众世界”的一座浮空殿,由一名天王坐镇。
如果说“四王天”是“须弥山”的山门,那么“仞利天”就是位于山顶上的一座大兵营。
任何人想要入侵“六欲天”的上层,首先要过这两关才行。
而在“仞利天”之上的四层天,则已经脱离了“须弥山”,位于虚空之中,又称为“空居天”。
“夜摩天”作为“空居天”的最底层,距离“仞利天”足足8万“由旬”。
“由旬”是次大陆神系的计量单位,相当于一头公牛行走一天的距离——11。2公里。
11。2公里这个数字是不是有种熟悉的感觉?
没错,这就是第二宇宙速度——逃逸速度!
科学与玄学总是在某些地方出现惊人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