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德觉得有些奇怪:皇上缘何突然想出巡了?
崇德帝并不是一个喜好出巡、行幸的皇帝。——这或许与他曾册封为平王、迁居外地三载有关。一些位重的官员都能察觉到,崇德帝对京兆的归属感比前几任帝王都强烈。
这种强烈,无所谓对或错,个人感情使然。是以,张明德只是感到奇怪而已。
张明德只是知道崇德帝欲巡幸,但帝王去哪里,他却是不得而知。但这对礼部无妨,该作的准备,还是可以事先做的。
不想,崇德帝却说道:“朕只是问问,礼部尚不用准备什么。”这话语是令礼部不宜有动,言下之意是:他欲巡幸的事,尚不想让朝官知道。
张明德恭敬领命。心中压下了想让礼部官员准备仪礼的打算。至于他自己,参详参详某些内容,还是可以的。
张明德离开之后,崇德帝继续翻着奏疏,却不太看得进去。——他还是在想着巡幸江南一事。
巡幸江南,是他去年就有的打算,只是朝中各种事情不断,就一直拖到了现在。早两日,长隐公子进宫,在太液池品茗的时候。提及了江南的绝好春色。让崇德帝心思泛动。
长隐公子久病初愈,对山河景色自是无比向往,在茶香袅袅之中,他叹息着说道:“臣卧病之时。总想着春日早些到来。殊不知。现在身体稍微好些了。最好的春光已经去了,还是要多出去走一走才是。”
他的语气,带着黯然和期待。谪仙般的容颜,总能让人生出一种油然赞同感,崇德帝也不例外。
趁着国朝山河大好,多出去走一走,的确是一件乐事。
崇德帝登位之后,也出巡过两三次,最远都是去了靠近京兆的关内府。像江南这么远的地方,他还没去过。唔,登位之后没有去过。
听到长隐公子这么说,崇德帝也有些怃然,略略说了去年巡幸的打算。倒不是为了听从长隐公子的建议,只是心里漏出多少真实想法来。
“皇上,山河大好,值得一去。巡幸亦是理政之一。臣以为皇上出巡,以观风问俗,示威于四海,广布浩荡皇恩,是件好事。”长隐公子说道,点到即止。
他时常与崇德帝品茗,还是清楚崇德帝心思的。他只说山河和理政,决口不提旁的,便是知晓有这样的诱因已经足够。
的确,足够了。
长隐公子的话语,已经勾起了崇德帝的想法。准确地说,巡幸江南的打算,一直在其心中,现在只是被长隐公子引出来而已。
他有这样的打算,却还没有最终确定。多番思虑之下,他便召来了礼部尚书张明德。
问及巡幸法驾,其实在崇德帝心中还是倾向巡幸,只是仍有顾虑罢了。他的顾虑,很简单,就是监国的问题。
他若是出巡,京兆百官所禀,九府十六卫之事,总得有人处理。朝政中心,仍是在京兆。
一连数日,崇德帝都在想着这种顾虑。最终,还是中书侍郎杜预的奏请,令他下定了决心。
在宣政殿早朝之时,杜预出列,朝崇德帝禀道:“皇上,现国朝承平,太子已立,臣奏请皇出京兆,巡幸九府!臣闻寻访问俗,大化所先。故帝舜巡狩,望秩山川,遍于群神……”
中书省为帝王出言建策,奏请崇德帝巡幸,是杜预这个中书侍郎的职责之一。但他这些话一落,仍是使殿中官员愣了愣。
他们呆愣的原因,大抵和张明德差不多:皇上并不喜欢出巡,杜预为何会在提出这样的建议呢?若是皇上出巡,京兆政事谁来处理?
不少官员都觉得,现在不是出巡的时机。皇上出巡,当然是由太子监国,但现在东宫属官配备尚未完成,太子监国,可行不?
朝官们心有疑虑,在杜预之后,一时都没有官员站出来,不管是附言还是反对。
过了好一会儿,太仆寺丞崔韶才出列,附言陆清所请:“皇上,臣赞同陆大人之言。以因行幸,振威耀武,愿皇上所幸之处,德化尽敷……”
崔韶是顾霑的远亲,此时出言附议杜预的话,使得官员们不由朝顾霑看了几眼。顾霑也是赞同的意思吗?
顾霑神情自若地站着,脸上什么都看不出来。他心底里,对此事无可无不可。崔韶会赞同陆清之言,定是出于自心,他并没有多加影响。
听到巡幸之事,在宣政殿上的朱宣明,眼睛不由得亮了亮:若是父皇出巡,那就是自己锻炼的机会到来了。不管父皇出巡一月还是两月,这段时间,自己就能接触朝政,亲自处理朝事了。
想到这里,朱宣明觉得血液都在奔腾,心口都微微泛热,激动得!
这时,太常卿韩士元却出列反对了:“皇上,巡幸九府,劳师动众,六宫与文武官员随行,令得各府震动,非有利之举……”
韩士元是怕皇上巡幸奢糜,对国朝百姓无多少益处。
对此,陆清当场就反驳了,道是皇上巡幸的规模可以减少,所带的官员也不用那么多,就不会有所奢糜,云云。
朝中官员各有看法,一时争论不休。而高坐着的崇德帝,心中的打算却渐渐坚定了。
随后,崇德帝便下了一道诏书。这道诏书,令成国公府秦邑出了一身冷汗。
(章外:第二更!我觉得帝王巡幸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调整状态,今日两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