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德国海洋工程是骗局照片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不过,在海军建设思想以及战略思想方面,德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仍没有形成清晰的、切实可行的海军指导思想,更没有制订出像“施里芬计划”那样明确、切实的作战计划。

从全球地缘政治来看,德国和整个欧洲国家处于欧亚大陆西端,地缘政治学称之为内新月形地带,也叫大陆边缘地带。这种地理环境是陆上强权和海洋强权争夺的中间拉锯地带,对当时德国影响最显著的是两大因素,一个是强邻环绕,二是潜力巨大。决定了德国外交的复杂局面和德国的复杂命运。

在俾斯麦的外交策略中,防备俄国和法国始终是重中之重,基于英国与法国和俄国在全球殖民地利益中存在深刻矛盾,因此德国与英国就存在合作的可能。在俾斯麦看来,他认为如果政治、经济的强制因素注定了法国和俄国是德国的两个敌人,那么德国就应该尽一切努力来与英国结盟。但是,俾斯麦也担心英国的自由化思想会影响德国内部,他曾说:“帝国内部的一种自由主义化的发展,是可能从德英合作中产生出来的。”所以,在他执政期间,并没有将德英合作作为重点加以努力。

第17节:

为了不触怒英国,俾斯麦执政期间拒绝了国内海军派要求建立远洋舰队的主张,只保持近岸防御型海军,直至19世纪80年代,德国海军只装备了少数铁甲巡洋舰,主要力量是鱼雷舰和海防舰艇。但是威廉二世时期制订如此庞大的殖民计划,当然要依靠强大的海军——威廉二世曾说出豪言壮语:“我不把我的海军建设到和我的陆军同等水平,我绝不停息。”首相比洛也说德国必须要成为一个海上强国,这样,德国才能自由地保护我们的海外利益,既不受其他海上强国的影响,也不管它们有何选择。因此他主张建立一支能够发动攻势,而不是单纯防守海岸的强大舰队。1894年,他写道:“没有一支能够发动攻势的舰队,德国就不可能发展世界贸易、世界工业,以及在某种程度上的公海捕鱼、世界交往和殖民地。”

但是,德国应该建立一支什么样的海军呢?

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海军热潮,德国出现了很多海军著作,但是大多数都是平庸之作,能称之为“德国的马汉”的只有曾任基尔海军官校校长的马特查恩中将,在其所著《海军战争》中认为,“现在所有文明大国都必须仰赖全球性的商业,而且即令是大陆国家也已日益暴露在海战的威胁之下”。但他认为巡洋舰在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后已经被证明作用被夸大,只有在掌握绝对的制海权之下,巡洋舰的威力才能得到发挥。在其海权思想中,与马汉有相同观点的是,他也认为海战是掌握制海权的核心,换言之,他的理论是要求集中舰队与敌国进行具有决定性的战役,“无论何时何地,或为何种目的,制海权本身都值得一战”,所以,他的结论就是:“海战实为海军战争整个系统的基石。”马特查恩的理论成为威廉二世与提尔皮茨建设大海军的理论基础,但是,其理论明显是马汉海权论的“德国版”,并无过人之处,也没有更适合德国这个陆权国家的海权思想诞生,这实际上表明德国没有稳定、可靠、能真正指导海权和海军建设的思想。

受19世纪中叶法国思想家的影响,德国海军主义者中还有一个“青年学派”,该派并不主张与主力舰占有优势地位的舰队进行决战,而是认为应当倚重外海的巡洋作战。所谓巡洋作战实际上就是一种利用劣势舰队与优势舰队进行非对称作战的战略。这种战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未曾得到实践,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曾经策划了“大西洋巡洋战”,实际上就是这一学派理论的应用。

德国海军思想家沃尔夫冈魏格纳中将在其理论中提出衡量海军力量的标准。魏格纳曾在公海舰队中担任炮术官,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已经是第一战列舰分舰队首席参谋,后调任轻巡洋舰“雷根斯堡”号舰长。魏格纳曾经写过3份备忘录,这成为其理论的基础,后来以《世界大战中的海军战略》为名正式出版,成为海权论中的经典著作。魏格纳认为,海权应该包括三大要素:其一,战略位置,也就是地理因素;其二,舰队,这也就是攻击力因素;其三,一国进入海洋的战略意志,也就是国家战略因素。对于德国而言,其战略位置不利,但是按照理论,可以通过国家战略意志改变,也就是建造大海军,从而挫败敌人。不过威廉二世时代末期的参谋长冯勒维措夫海军上将对魏格纳的理论嗤之以鼻,称其为缺乏进攻精神、对地理学鬼迷心窍的“吹毛求疵者兼中学教师”。但是,这位“中学教师”却指出了英国对德国的海权优势:“在战争爆发时已然处于最佳战略位置。它的贸易生命线位于大西洋,从易北河口出发的德国舰队对此鞭长莫及。另一方面,英国人却可轻轻松松地在英吉利海峡和苏格兰外海切断德国(通往大西洋)的贸易航线英国的制海权得到了饱和状态”。因此,他称北海为“死海”,因为英国海军可以通过封锁把北海变成一个毫无战略价值的、英国的内海。德国打算通过控制北海来达到控制大西洋,就像是通过四面环陆的里海控制大西洋一样。

第18节:

魏格纳认为,德国实际上有3个选择:其一,只满足于控制波罗的海,这样可以获得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资源,同时可以压制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因为俄国在此地的舰队远不如德国舰队,而且水域狭窄,即便通过陆军也能够控制。但是,这一选择等于放弃大洋,那么德国远在非洲、中国山东以及太平洋岛屿上的殖民地就将失去保护。其二,德国舰队可以通过占领法国,然后利用法国海岸从南方进入大西洋。如果德国舰队能在大西洋获得一个立足点,那么德国海军整盘棋就活起来了,英国不得不分兵防守北海、英国海岸以及大西洋航道,德国舰队尽管总体实力不占优势,但是战略战术却活跃得多。其三,德国可以尝试从北海逐渐突破英国的封锁,首先夺取日德兰半岛,然后迫使丹麦、挪威向德国屈服。这样德国舰队就可以获得北欧漫长的海岸线,然后再设法夺取设得兰群岛或法罗群岛,甚至冰岛,但是这一过程必然是要经过一系列海战和陆战的,德国能否成功很难预测。

另外,魏格纳的理论中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风险决战”。1805年,特拉法尔加之战中,霍雷肖纳尔逊勋爵指挥的英国舰队击败了法、西联合舰队,德国从而认为,英国在海上总是居于攻势。魏格纳就如此说,英国海军数百年来一直处于战略上的攻势,他们不分战时与平时,始终致力于优化不列颠的战略位置和商业利益。

但是,魏格纳的理论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真正的理论出版已经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以他的理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事并无指导意义。我们在此提及他的理论,只是用以回顾和表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海军的发展思维和现实选择。在战前,真正决定德国海军思想的是提尔皮茨。魏格纳当时位卑言轻,也还没有整理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论,事实上,他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海军发展和战略思想的总结者,而非战前的军事思想家。直到战后德国海军重建时期他才上升为高级将领,但不久之后又被雷德尔取代,失去了领导德国海军的机会。

总之,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几乎没有一位真正世界级的海权论思想家,即使在克劳塞维茨的全部《战争论》中,也几乎从未提到海洋方面——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自己系统的海权论的国家,能够成为海权大国,德国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也表明,德国的海军建设一直没有成熟的思想。

第19节:第三章    德国的迷茫

第三章

德国的迷茫

如何保持陆军的优势同时发展海军?

德国的海军建设必须以英国为对手,但如此一来,英国也必将以德国为敌,由此就形成了一条“危险地带”:英国人一定会猜测德国人的企图,并且很可能会在德国海军尚不足以自保的时候加以摧毁。

提尔皮茨海军战略与海军发展

19世纪末柏林大学历史学教授德尔布吕克在其所著《为什么德国建造军舰》一书中说:“德国的目标是求得这样一个地位——在那些欧洲文明范围之外的国家,在他们的人民中间,德国的影响、德国的资本、德国的商业、德国的工程业和德国的聪明才智可以和其他强国在平等条件上进行竞争”很明显,德国在统一后,已经成为欧洲陆地军事大国,但在海外的空间扩展不足,海军力量更是微不足道,所以德国梦想建立一支能与英国匹敌的舰队。↖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在德国统一前,在德意志各诸侯国中,只有普鲁士拥有海军。但是在普丹战争时期,普鲁士海军实际上也仅仅就是个名义——海军军官大多时候只是在普鲁士但泽商船学院教书;海军的巡防舰指挥官是荷兰人,24名主要船员也都是从平民中雇佣来的。普鲁士一向轻视航海及海上利益,甚至很少与其他大型海上港口城市来往。普鲁士海军在历史上也乏善可陈,也许值得一提的是,1813年在反法战争期间,普鲁士武装了3艘商船以及5艘被法国丢弃在波罗的海沿岸的高桅帆船;普鲁士也通过战后的维也纳会议得到了吕根岛以及瑞典的波美拉尼亚,算是向海岸线迈了一小步。

不过,普丹战争对于促进普鲁士海军也有不小的作用。战争爆发后,德意志北部的一些诸侯国便开始组建一支自己的海军,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临时政府成立了一个海军委员会,由阿德尔伯特亲王担任普鲁士沿海防御的委员会主席。1848年5至6月,汉堡又组建了由4艘商船改建的小型舰队。

德国统一后,海军有了不小的发展,但是仍远远称不上海军大国。1889年8月,威廉二世受到英国的邀请,以海军名誉元帅身份率领一支德国舰艇分队,出席了盛大的英国皇家阅舰式。这次阅舰式在英格兰南部怀特岛外斯皮特海德海面,规模宏大的英国皇家海军舰队给威廉二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随威廉二世来访的“德国海军最好的”战舰在英国战舰面前仿佛低矮的小人,脆弱无力。这次访英之后,威廉二世下决心发展德国海军,全面放弃俾斯麦的“仁慈的和平”,不再躲躲闪闪、暗中发展海上力量,转而让德国成为一个公开扩张海外空间的“阳光下的帝国”。因此,1890年3月俾斯麦被迫离职,5月起德国就先后开工建造4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

发展战列舰,意味着德国开始以放弃近岸防御,转向建造远洋舰队;而且,与英国划时代的“皇权”级战列舰相似,“勃兰登堡”级战列舰是全新海上战舰设计思想下的铁甲舰,突出了公海决战的作战性能要求,直到“无畏”级之前,德国战列舰均以此为标准。

也就是在德国正式转向打造远洋舰队的1890年,马汉的“制海权理论”也新鲜出炉,这一年其首部《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出版,迅速轰动了世界;2年后,第二部《制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出版;之后,又出版了《制海权与1812战争的联系》。马汉先后出版多部海权方面的著作,但以这三部最为著名,成为其海权论的三部曲。马汉海权论以英国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总结海军史上大量的战例,着重研究了制海权对历史和帝国形成的影响,并提出了他对于国家政策、海洋战略以及海军战术的见解,由此形成了海权论。尽管马汉并不是海权论的第一个提出者,在同时代也有许多海权论者,但以其最为典型,因此影响最为广泛。

第20节:

&米&花&书&库& ;http:__

对海军痴迷的威廉二世看到马汉著作之后,极其兴奋,如饥似渴地读完了他所有的著作,并声称要把马汉著作全部背下来。至于威廉二世是否背下了马汉的海权论,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给德国海军下了一道命令:每一个人都必须读马汉海权论,每艘战舰的指挥官都必须深刻领会海权论。

对于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德国来说,这时建造铁甲战舰倒也是正当其时——如果要建造庞大的木制舰队,恐怕德国要砍伐掉整个森林,但这时正是战舰的革命时期,正是从木制战舰向铁甲舰、从风帆战舰向蒸汽动力战舰过渡的伟大时代,德国强大的工业能力正适合打造这样的战舰。而且,俾斯麦已经为德国打下了坚实的造船工业基础,德国不缺乏工业技术,不缺乏热情,不缺乏资本,似乎一切俱备,就等德国转过身,面对海洋。

对威廉二世而言,更幸运的是,他在海军中还寻找到一位知己,这就是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

提尔皮茨1849年5月10日生于勃兰登堡的科斯琴,并非出身于德国贵族家庭,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1865年他16岁时加入普鲁士海军,不久后普奥战争爆发,后进入基尔海军学校。1869年被任命为一艘小型鱼雷舰指挥官,负责在英吉利海峡巡航。普法战争期间,弱小的普鲁士海军无所作为,由于当时英国支持普鲁士与法国作战,因此两国关系甚好,普鲁士海军大部分时间都停泊在英国普利茅斯港内。提尔皮茨对普利茅斯港内良好的设施印象深刻。此后,他再升任鱼雷舰队监察长,1881年晋升为海军少校。这时期,是他最美好的时光,也是他对海军战略深入研究的阶段。他对鱼雷有浓厚的兴趣,对主要使用鱼雷的潜艇也进行过研究,甚至研究过用潜艇突袭法国军港塞堡,并且还获得了当时任海军部长的列奥冯卡普里维的支持。卡普里维也是一位卓有远见的政治家,曾参加普法战争(任第二军团第10军参谋长),因具有卓越的领导能力,被俾斯麦选为继承人。

1887年,提尔皮茨作为海军成员护送威廉王子前往英国,参加其外祖母维多利亚女王继位50周年庆典,这时威廉第一次认识提尔皮茨,并对他的才干留下了良好的印象。1888年亚历山大冯德蒙接任海军部长,但是他对鱼雷舰队十分轻视,不过提尔皮茨被晋升为上校,调到波罗的海指挥一艘巡洋舰。此时,威廉已经成为德国皇帝,在一次午餐会上,他询问提尔皮茨对海军建设有何想法,提尔皮茨此时已经是一个大海军主义者,于是简要阐述了他的大海军及建设战列舰舰队的设想,博得威廉二世的赏识。1890年俾斯麦被迫辞职后,卡普里维接任德国宰相。1892年,提尔皮茨被提升为海军参谋长,由此进入德国海军最高指挥层。

当时的德国海军实力相当弱小,仅比瑞典、丹麦略强,与维多利亚时代正处于全盛时期的英国海军相差甚巨。这时,德国海军的战略还局限于近岸防御和远洋破交战,但提尔皮茨经过仔细研究后认为,没有战列舰保护的巡洋舰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更无法执行远洋破交战,但是他的想法在充满陈旧思想的海军高层不被认可和接受,于是他提出辞职,被威廉二世挽留。1895年,提尔皮茨晋升为海军少将,并在1896至1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