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再说长江第十集 > 第23部分(第2页)

第23部分(第2页)

南京古城在得到修复保护的同时也一天天变得更加现代化。位于新街口的金陵饭店在今天并不特别引人注目,然而在20多年前,它曾是南京市最高的地标性建筑。

经济的增长为城市改造和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20多年前的1984年,南京的地区生产总值仅为 65亿元;2005年拍摄本片时,这个数字已经增长了37倍;达到2413亿元。南京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710元上升到14997元,增加了21倍。城墙内外,长江岸边,许多新建的大厦和民宅为这座古都增添了现代气息。

这一天李传宏夫妇来到中山门外看购买的新房,经过拆迁办做工作,他们全家得到66万元拆迁补偿,李传宏夫妇分到20万,他们又加了一万元买下这套房。

王巧云、李传宏:政府也就是照顾我们拆迁的人,拆迁困难户。你就是有钱想买这房子也买不到,要凭拆迁户的一个证明,才可以买房。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们有房子了,我有产权了,我可以做业主了,不好就是远离市区、远离城墙。

修复改造后的城墙及周边地带;成为南京市民晨练和休闲的空间。

经过十几年的逐段修整,南京市的小桃园、集庆门、清凉门、玄武湖、神策门等地段,都成为环境优美的城墙风景区。

在鬼脸城附近,人们经常看到一个以奇特方式锻炼的人。

张福荣(南京市民):翻天覆地,我们就讲3年前,这个地方全是“难民区”,棚户把整个古城墙全部遮住,外秦淮河全部是臭水沟。政府花了很多钱,确实是造福于民,这个钱花得值,城市应该这个样子。我起初在这拉琴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后来来了一个人问我,讲:你拉给哪个听。我说:我拉给600年的城墙听,拉给流淌千年的秦淮河听。

张福荣是南京市邮政中心的一位司机,他的家就在鬼脸城和外秦淮河的附近,伴随他长大的秦淮河也是南京城的母亲河。

秦淮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它来自南京城的东南,像护城河一样绕过半个城市注入长江,朱元璋造城时将河水分流,形成了内秦淮和外秦淮。

整治以后的外秦淮与内秦淮,成为明城墙左右两条总长度20多千米的风景带,它们为长江边这座气势恢宏的古代皇城,增添了几分江南水乡的柔情。

内秦淮就是千百年来为无数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秦淮河,秦淮灯会更是久负盛名。

扎灯艺人王忠民除了在家里扎灯,还受聘于夫子庙工艺彩灯艺术中心,他是这里最年长的师傅,灯会上造型别致的大型花灯,都是在这个小院里制作出来的。

每年腊月底,夫子庙卖灯、赏灯的市场就开张了,买灯卖灯的人越来越多,正月十五达到高潮。盛世观灯是南京的传统习俗,遇到动荡的岁月,灯会才时断时续。

据记载,秦淮灯会始于六朝,盛于明清。相传洪武五年的元宵节,朱元璋下令在秦淮河水面燃放万盏花灯,一时间如银河落地,场面蔚为壮观。

1985年南京恢复举办每年一届的大型灯会。最近3年,元宵节的晚上都有30多万人到夫子庙灯会感受节日的气氛。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如梦如幻,观灯的游人仿佛又回到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

导游:现在我们游览的是内秦淮,它是我们南京城内的一段,长约里,俗称“十里秦淮”、“十里珠帘”,千百年来,秦淮河见证了我们南京城的古都沧桑。大家现在注意,我们船两侧璀璨的灯光,正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眼神。

是的,对南京这座灯火交替的城市来说,火光湮灭的时刻,就是灯光耀眼的时候。(编导:赵恒刚摄影:何威 朱奕 陈林聪)

第二十六集  江村变迁(1)

从高处看武家嘴村,见不到多少村民,也看不出这个户均资产达到600万元的村落到底有多么富裕,因为村民的财富,都集中在他们的船上,而他们的船,都在长江里。

2005年,中国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普通乡村。

在村里的生态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生物课,这堂课的学习内容是“认识梅花鹿”,十几头梅花鹿是蒋巷村特意从东北引进的。

生态园占地500多亩,除了梅花鹿,其他在这里养殖的鸡、羊、猪等各种家禽,其实过去都是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的。如今,村里的孩子只有在这样的生态园里才能认识它们了。

这里就是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北部,只有700多人口的一个乡村——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

通常,孩子们会到村养老院的爷爷奶奶家吃午饭。在这个村,60岁以上的老人们如果愿意,可以住进村里免费提供的老年公寓。每个月,他们都能领到近500元的养老金。

孩子们的父母大多在村里的钢厂工作,这座钢厂的年产值有1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长江上游地区一些县的全年生产总值。

全村的1400亩粮田,承包给7个种粮大户种植,机械化的耕作使这片田地上的春种秋收变得十分轻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