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皇听说公使克林德被杀,怒不可遏,立刻派出瓦德西大帅,点兵七千,杀气腾腾的赶往中国,但终究路途遥远,北京城破若干天才到,其他联军见之气势汹汹,又因为其公使克林德遇害,于是举瓦德西为联军统帅。瓦德西住进在慈禧太后的仪鸾殿,忽然有一天起火,全殿被烧了个一干二净…也许是为了掩盖什么而故意纵火的。
八国联军进城后,大多故意放纵士兵大肆烧杀抢掠,其中以俄国和德国最为恶劣,其次为英国和法国。德国军队因为其公使克林德被害,在出师的时候,德皇就命令德军在攻破都城时,以进入野蛮国家的方法对待,有了德皇的指使,德军当然是毫无顾忌。相对来说,美、日两国兵还算严守纪律,不扰居民,这倒是一个小小的意外。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还一度分兵追击慈禧太后,一直追到保定才返回。慈禧太后听说八国联军追来,在江苏巡抚鹿传霖建议下,赶紧逃往西安。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8.8、辛丑条约大暴光,每人罚款银一两
8.8、辛丑条约大暴光,每人罚款银一两
慈禧太后见大势已去,十二道电报急令李鸿章前来主持议和大局。
七十七岁的李鸿章,在广州登船准备北上之际,南海知县裴景福问他有何办法可以让国家少受损失,李鸿章叹道:“不能预料!唯有竭力磋磨,展缓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几年?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
老和尚,撞破钟,焉有好结果?
历史上的李鸿章,屡屡被人骂为汉奸卖国贼,但大清国的外交,当时却惟有李鸿章一人可以依靠。可惜李大人这个大清国的第一谈判专家,可用之处,往往都是去收拾败后残局,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之条约!
军队打了败仗,却把责任推给外交官,这是大大的不公道。遇到这种事情,即使聪明过人如李大人,也是一种历史的无奈吧。
李鸿章在马关条约后,一直饱受骂名,他的死对头荣禄,更是乘机加以排挤,于是老太后便把李鸿章打发到广州去做总督。北京义和团闹得凶的时候,慈禧太后心想大事不妙,还是要给自己留条后路,于是又想将李鸿章调回北京。
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后,天津大沽炮台被联军所攻陷,形势危急,慈禧太后赶忙急调李鸿章去做直隶总督,想让他来和列强周旋周旋,摆脱困境。李大人老谋深算,当然不能做傻子,这么烫手的山芋,怎敢轻易接下?后来实在没办法,只好北上,但到了上海后,又以各种理由停住不走了。
大沽炮台沦陷后,总理衙门也曾致电各国公使,向各国议和,但此时的局势控制权,已经不在清政府的手中了!
法国方面称,拳匪未诛,端王等人尚在掌权,怎能谈和?要是罢免了端王等人,并努力剿杀拳匪,还可以商议;而德国方面的态度更为坚决,说我使臣被害,大清国元首(当然是指慈禧太后)竟然不表示一丝一毫的歉意,这绝不能随意议和;英美则称,如果各国驻华公使脱险的话,可以开始谈判。
但这些个条件,牵涉到当时的那些昏庸当权派如端王载漪等,万难答应。而且,当时的北京政府已经失去了对义和团的控制,加上电报电线都已经被义和团们给生生掘断,北京的对外联系已经完全中断,那些驻京公使是死是活,各国政府都不知道都无从知晓,无法议和。
庚子年八月,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后,俄皇说,既然各国公使已经脱险,不如大家撤兵议和罢!美国表示赞成。
但提议遭到法奥德三国的反对,特别是德国,反对最为坚决。反对的主要原因是要求惩杀那些主战的大臣,如载漪、载勋、载澜、刚毅、赵舒翘等人。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说:“惩杀这些官员,其实已经很给面子。真正的罪魁祸首,我们还没有提出来呢。要是连这个条件都不答应,我们只好继续追索幕后的指使人了。” 瓦德西的意思很明白,直指慈禧太后!
远在西安的慈禧太后听后,大为惊恐,但也只能丢车保帅,牺牲那些人来保全自己了。太后最后决定,派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为议和大臣,刘坤一、张之洞会同办理,一定要想方设法,看看有没有转圜的余地。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谈判,最后达成十二款,这就是所谓的《辛丑条约》。
我们且来看看这条约的内容。
第一款,为德国公使克林德树石碑,建牌坊,石碑分别用拉丁语、德语和中文三种文字书写,语气一定要沉痛诚恳,并广而告之:克林德是个大好人,杀了克大人,纯属误会。另,派醇亲王载澧为头等专使大臣,亲自前往德国大皇帝面前谢罪,并昭告天下,大清帝国大大的理亏。
话说回来,杀害外国公使确实过分了,克林德碑也由此成为北京的一道风景,各国记者来到北京,总要来瞻仰一番,和石牌合影留念。只可惜好景不长,一战后德国战败,北京民众一举砸了克林德碑,另树一碑,大书“公理战胜”四字。
只是,公理未必一定战胜!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惨败,更是说明国际社会根本就没有什么“公理战胜”!国际社会的第一原则,一直都是强权战胜!后来还因此引发“五四运动”,这是后话。
第二款是惩办罪魁祸首,名单和惩办方法如下:
1、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斩监候,如皇上以为应加恩免其一死,必须发往新疆永远监禁,永不减免。
2、庄亲王载勋、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赐令自尽。
3、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即行正法。
4、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刚毅、大学士徐桐、前四川总督李秉衡均已身故,追夺原官,即行革职。
另: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联元、太常寺卿袁昶五人因为主和被杀,开复原官,以示昭雪。庚子年对洋人和教民保护不力的外省官员均要惩办,有洋人和教民被害的城镇,五年内该地的读书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再看一下结局。庄亲王载勋于辛丑年正月初三自尽;英年、赵舒翘初六自尽。毓贤初四被正法,启秀、徐承煜初八日被正法。徐承煜是许景澄等人被杀时的监斩官,如今也是人头落地!
董福祥被革职,因为其是回军将领,怕回人造反,因而从轻处置。其实此等莽夫,倒是最应该惩办的。其他有责任的外省官员也都加以惩办,至于那些五年内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的城镇,不到5年(1905年),大清帝国已经废除科举考试了!
第三款是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