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马大刀无所酬,皇恩空沿几春秋,斗瓢倾尽醉余梦,踏破###四百州!”
随后,在日本舰队的掩护下,日本第二军选择了海滩宽阔且为沙底的花园口(今大连市庄河县西南,距金州80公里)登陆,全军两万五千人在11月1日登陆完毕,随后杀向金州。在金州城,日军遭到满洲兵的奋勇抵抗,但终因敌众我寡,日军用大炮轰开城墙,金州城最终被攻破。旅顺半岛为渤海咽喉,而金州城是旅顺口的门户,金州一失,旅顺也就危险了。
11月7日拂晓,日军乘胜出击大连湾,但走到三十里堡的时候迷了路,抓了当地的私塾老师阎世开来领路,但被阎老师断然拒绝。日本人大怒,拔出东洋刀,嘴里喊着“死了死了的”,以死相威胁,但阎老师不为所惧,反痛骂日军,乃木希典抓狂了,下令将他就地枪毙。阎老师视死如归,死前奋笔疾书:
“宁做中华断头鬼,勿为倭奴屈膝人!”
大连湾本有六座炮台,系德国专家汉纳根所设计建造,本算是相当坚固,不料守卫的清军闻风而逃,大量的德制枪炮委于敌手,实在可叹!
大连湾失手后,日军开始进攻当时号称“东亚第一堡垒”的旅顺口。旅顺口背靠群山,主要山峰上都有炮台,拱环旅顺。中法战争后,清廷决心打造帝国海军,当时的旅顺就定位为海军船坞基地,而此时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靖远、济远、平远和广丙六舰尚停在船坞里修理。
旅顺的防守依旧是各军互不统属,尽管在开始的土城子迎击战里打得不错,挫败了日军的锋芒,但清军的老毛病依然存在,尽管徐邦道所部清军拼死奋战,战场上大炮万雷齐鸣,硝烟弥漫天地,但旅顺口还是在一天之内被攻陷。
时人沉痛的说,“旅顺之防,经营凡十有六年,靡钜金数千万,船坞、炮台、军储冠北洋,乃不能一日守。门户洞开,竞以资敌。”
对于旅大的失陷,很大程度上是清廷对困难的估计不足,当时本就不应该从防御旅大的主力部队毅军和铭军去分兵把守鸭绿江防线,结果犯了兵家之大忌,两处皆失。当时防守旅大地区的近半数是没有经验的新兵,而北洋舰队的伤船见势不妙,在丁汝昌的率领下,星夜撤离旅顺口,回守威海卫。
日本侵略军攻占旅顺口之后,兽性大发,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大屠杀持续了四天,共杀害国人两万余人。当时英国《泰晤土报》根据其本国武官和记者的报道说:“日本攻取旅顺时,戕戮百姓四日,非理杀伐,甚为惨伤。又有中兵数群,被其执缚,先用洋枪击死,然后用刀肢解。”
另一目击者英国人艾伦,当时随美国货轮哥伦布号赴华为正在同日本作战的清军运送军火。在旅顺大屠杀期间,他困于旅顺口,据他的记载说:“在我周围都是狂奔的难民。我第一次亲眼看见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对跌倒的人更是凶狠地乱刺。……日军很快地便布满了各街,击毙所有遇见的人。在街道上行走,脚下到处踩着死尸。天已经黑了,屠杀还在继续进行着,丝亳没有停息的迹象。枪声、呼喊声、尖厉的叫声和呻吟的声音,到处回荡。街道上呈现出一幅可怕的景象: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有些小胡同简直被死尸堵住了。死者大都是城里人。”(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在这次屠杀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中国人,只有三十六人,这也是日军为驱使他们掩埋尸体而留下的,这些人的帽子上,粘有“勿杀此人”的标记,才得以免死。日军的野蛮暴行,被当时世界舆论愤怒谴责为“披着文明的外衣,实际是长着野蛮筋骨的怪兽!”
而日本人却狡辩说,日军杀的人都是清兵,因为他们穿着平民的衣服;还狡辩说日军士兵看到日本俘虏被割头肢解尸体的残酷景象,受到很大的刺激才这么干;但是,再多的辩解,也绝不能抹去这些血腥的罪行。
在进攻旅大的同时,山县有朋提出了《征清三策》:一策从海路进至山海关,到直隶进行大决战;二策是向旅顺进击,攻取辽东半岛;三策是北进攻取奉天。伊藤博文考虑后认为,山县的第一策如果成功,中国可能陷于无政府状态,到时没有谈判对手,日本又没能力控制整个中国,列强肯定要干涉;而二策三策则因为天气和补给的困难也被一一否决,大本营指令山县有朋冬季宿营,来年再战。
得知自己的三策都被否决后,一贯独断专行的山县有朋老脸很是挂不住,气急之下,便自作主张的下令进攻海城,伊藤博文知道后大怒,将山县有朋召回换帅。
山县有朋离职后,其部下野津贯道接替为司令官,九连城的日军兵分两路,向北、东两个方向进攻奉天(今沈阳),但在东路摩天岭,日军遭到聂士成部队游击战术的困扰,被阻两个多月,损失严重,最后只得放弃进攻。
在辽阳东路受挫之后,日军在当年十二月又从安东出发,准备攻占海城。当时的北方,已是严寒季节,天寒地冻,日军士兵只能踏着冰雪在风雪中行军,很多人的鞋被磨破,双脚鲜血淋漓,一些人被冻死冻伤。更为严重的是,日军有的部队甚至没有冬装,在漫天风雪中依旧穿着夏服裙,吃着冻成冰坨的米饭和梅干,在雪地里瑟缩着身子行军。入夜时分,天寒雪降,马鸣萧萧,日军各营往往燎火烛天,彻夜不熄。
可怕的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日本人还保持了顽强的战斗力,这实在是需要国人去深思和反省的了。
海城的战略地位很重要,海城若失,日军就可以北窥辽阳、奉天,西进牛庄、营口,关系到关外锦州诸城的安危,宋庆得报后不敢怠慢,决定立刻救援海城。
但是,防守辽东的清军各统领互不隶属,很多部队军纪败坏,未接敌就闻风而溃,结果海城于12月13日失陷。宋庆自知责任重大,便组织辽东诸军准备收复海城。日军间谍探得情报后,两军在缸瓦寨发生激战,老将军宋庆的部队还算挣面子,英勇顽强,不轻露屈挠之色。此役日军投入兵力约四千五百人,伤亡近四百人。清军投入兵力五千人,伤亡约五百人,是整个甲午战争陆路打得最好的一个战役。
由于甲午战争中淮军屡屡受挫,声名狼藉,帝党和清流们一片鼓噪,清廷决定起用湘中宿将。此时,湖南巡抚吴大澂奏请率湘军北上,左宗棠旧部魏光焘、曾国荃旧部陈湜、湘军悍将李续宾之子李光久等,也得令募兵北援。随后两江总督刘坤一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节制关内外防剿各军,规复失地。
但是,启用这些人也未见成效,从1895年1月开始,清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四次反攻海城,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当时的欧美各国,也对东亚的这场战争报以了浓厚的兴趣。这场战争,酷似于当年的普法战争,其中一方是老大帝国,另一方则是新起之秀。至少在旅顺大屠杀前,国际上更多的同情都给予了日本,因为日本是学习西方的好榜样,而大清帝国,依旧是个硬邦邦的臭石头。
大清帝国在这次战争中暴露的各种问题,决不是靠换将所能解决的。海军姑且不说,日本的近代陆军已经将湘军体制下的清军打得毫无招架之力,无论是从武器装备、战略战术、指挥体制乃至后勤保障上来说,清军根本就无法和日本近代陆军对抗。这种水平的清军,只能去打打农民起义军。
不管是湘军体系还是淮军体系,都该扫进历史的垃圾桶了。
甲午战争后,一个新的军队诞生了,这就是后来的新军。其中,袁世凯在小站所练的部队,后来的北洋军,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也是中国近代陆军的真正开始。清廷本指望练新军能苟延残喘,但在辛亥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