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戎一方,难得的没有趁火打劫再要挟大启朝廷。
显然,尽快共同出兵,已经是与李洵敌对的三方势力的共识。
二月二十七,高旗城。
大将军伍汲匆匆走进将军府,向自己的主君汇报:
“郡王,据探子来报,西戎那边在大量征集粮草,只怕很快就会动兵。朝廷方面,也将新训练的兵马,从醴河平原往南调动,只怕是要增援临川堡。”
伍汲脸上的神情忧心忡忡。
李洵道:
“不止如此,埃尔顿一世也向各地贵族广发政令,让他们出兵共同南下攻打北戎草原。”
伍汲整个人蓦然紧绷:
“那这个春天……郡国将四面楚歌!”
“是啊。看到本王动了高旗的守军,他们也开始着急了。”
这样的连锁反应,完全在李洵的预料中。
“那您为何……”焦急之下,伍汲险些质问出声,却及时想起尊卑有别,生生忍住了。
李洵倒是不生气,也并不介意为自己的得力下属解惑。
“因为目前是最好的时机,我们必须先下手为强。”
休养一年,对于郡国来说并不算完全的根基牢固。
可西戎比他们的情况更惨,因为他们可没有那么多人口与技术在一年之间迅速储备更多的粮食马匹。震天雷的制造技术,也不至于追上郡国。
沙国那边,一年内连续两次换皇帝,政局更加动荡,人心也完全没能聚拢,正是最虚弱的时候。
而大启的边陲,经过一两年的舆论发酵,百姓与士兵都对朝廷不满,对他很推崇,也正是他有机可乘的时候。
再等一两年,郡国的实力固然会更强,但休养够了的敌人们也会更强。
三方敌人实力的增长甚至融合(比如震天雷的互通),只会比郡国的成长更快。
正如他们不愿意给他机会成长,他也同样不愿意给他们这样的时间。
听完这一番分析,伍汲心服口服。他到底是不如郡王更有全局观。
“那接下来,我们怎么办?”
三面的敌人,足以将整个郡国形成四面的包围。哪怕如今的郡国有接近四十万兵力,却有二十万都等同于新兵。这场仗并不好打。
“你觉得该如何?”
李洵问道,存着考校的意思。
伍汲初步想了下:
“应该各个击破,两方用普通兵力防守,一方集中优势兵力强攻。”
“没错。”
这个思路与李洵的打算是一致的,“继续往下说。”
“属下以为,第一个要对付的是朝廷,先以优势兵力两面夹击,一边打燕山堡,一边从清河渡江,一南一北包围大启京城。”伍汲满面红光,情绪激动。
显然此事在他心中已经想了很久,行军路线思考得十分妥帖,完全没有给京中那位留下逃脱的可能性。
接下来的话他没说,但拿下京城后要如何,李洵自然明白这未竟之意。
整个郡国的核心都是以中原人为主,他们希望的自然还是让他成为大启皇帝,掌控整个中原大地。
从利益得失来说,中原大地也远比其他的边陲国家要富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