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第二次宇宙大战 > 第11章 登日(第2页)

第11章 登日(第2页)

想到这儿,江山的脑海中迅速形成了一幅幅图案,并将这些图案投射到眼前形成两副3D画面——“黑洞”与“白洞”。

其中的“白洞”带来了光芒四射的效果,这太像太阳了!难道恒星都是白洞?那“黑洞”又是什么呢?

“‘黑洞’与‘白洞’会不只是相对而言的视觉现象?”身后传来了女性细腻的柔和声。

江山回身发现一个曼妙的仙子影像,“戴洪秀”来了,是她的3D投影。

“戴洪秀”缓慢地说:“就是说,‘黑洞’属于暗物质当中的反(负)物质对外所呈现的特殊现象,它虽然无法为朕类视角所直接观测到,但却可以通过仪器探测到。‘黑洞’与“白洞’也只是具有相对意义,对于宇宙可能存在的一些能够感知负能量子的主体存在而言,‘白洞’反而又成为了他们的‘黑洞’,故‘白洞’与‘黑洞’实质上可以统一称之为恒星,这是人类只能识别‘白洞’,所以‘白洞’就成为人类眼中的恒星了。”

”对呀,原来这高高在上的白日其实有可能是一块反物质区!这样,一切就能解释清楚了。哈哈!你真是可爱的精灵。”江山激动了,顺手就要抱起“戴洪秀”,却抱了个空,“戴洪秀”的影像已然消失的无影无踪。

预定的两周时间一到,大家又开始聚在一起论证这个问题。意外的是,尤利娅·基列耶夫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观点。

她说:“太阳很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暗物质集合区,或者说是一个由正反大质量极限粒子集合而成的巨大极限粒子固体。这些暗物质通常是看不到的,通常只能看到其分解极限粒子时所形成的光球,或者在日食时,从地球上观测到色球及日冕。”

她认为太阳等恒星发光现象的产生可能是基于这样一种机理:恒星是一个由暗物质构成的密度极高的固态物质,在这个暗物质集合区域中,按照质量大小由内及外地分布着越来越大的暗物质,较大的极限粒子分布于外围,而质量较小的极限粒子分布于内,这样,因较大极限粒子始终具有分解较小极限粒子的能力,而使得位于太阳中心区质量较小的极限粒子最先被分解,形成能量子并逸出发光,而这些光线在具有巨大质量的暗物质面前是无法再合成极限粒子的,故太阳内部的光线会很顺利地逸出,又因暗物质通常是不能被人看到的,这就造成了视觉上的太阳形状。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太阳包括周边看不到的暗物质其实是一个紧密连结的暗物质集合区,中心的所谓太阳不过是分解较小极限粒子时所形成的光点集合而已,太阳根本不是气态的,而完全是一个密度很高的固态物质集合体。”

尤利娅·基列耶夫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大家的兴趣,有超人提出反驳意见道:“按照你的理论,在暗物质一定的情况下,太阳应该逐渐变小,但事实上是太阳体积的大小一致并没有很大的变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尤利娅·基列耶夫回答说:“你们所看到的太阳不过是光球而已,并非是真实的太阳,太阳的暗物质虽然在逐渐减少,但按照质量大小递次分解极限粒子的次序却没有改变,这就会使太阳在其存续期间能够基本保持大小形态不变,不过,这种存续期是有限的,当暗物质被分解得消耗殆尽的时候,太阳就走向了终结。“

”届时,除了质量最重的极限粒子外,太阳区域所有的暗物质将都会化作能量子,在其它地方合成许多新的极限粒子并形成各种物质。太阳系的所有行星、彗星等其实就是暗物质分解能量子后,又形成新物质的结果。这一观点同时也说明了这样一个结论,太阳越老,其行星、彗星等就会越多,最终,太阳系的中心将只剩下密度最高的极限粒子固体和大量的行星、彗星以及黑寂的夜空。”

“另外,将太阳视作暗物质集合区,还有利于解释远离太阳的所谓日冕温度远高于光球温度的现象,这是因为远离太阳中心的日冕区域的周边极限粒子具有更大的质量,故其能够分解较大质量的极限粒子,从而形成相对较高频率的能量子,因此温度较高,而太阳中心的温度之所以可能更高,则主要是由于其内部的能量子不容易散发而积聚较多的原因。”

尤利娅·基列耶夫的理论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并没有拿出足够的证据,一时大家对这个问题争执不下。

“朕基本赞同尤利娅·基列耶夫的观点,但这个理论并不完善,朕来做进一步说明。”江山说。

说着,江山便又在大家面前投射了“黑洞”与“白洞”两副3D画面,并把那天他思考的和戴洪秀的观点重复了一遍。

江山最后说:“太阳中心是一个质量巨大但体积为宇宙最小物质单元体的正极限粒子!由于这个质量巨大的正极限粒子具有结合其他负(反)极限粒子具有强大分解极限粒子的能力,因此任何质量相对较小的极限粒子都会被这个质量巨大正极限粒分解为能量子,只有一些质量与其相近的负极限粒子才能围绕在它周边(质量相等的正负极限粒子会湮灭)。“

”因此,在围绕这个正极限粒子周边的负极限粒子必然是按照质量大小由内及外进行分布。在这种情况下,太阳由外及内的反物质质量密度必然是越来越大,太阳外缘则是一些质量稀薄的反物质。”

“与现代科学所通常认为的太阳观不同,由于太阳内部基本不会存在可供分解的极限粒子,所有的负能量子也会被这些数量众多的负极限粒子集合成负极限粒子,而它们对正极限粒子的分解也只能集中在外缘,故太阳等恒星对外辐射能量子射线的的性能一定是由外及内逐渐降低,其温度一定也是由外及内逐渐降低的。而太阳核心由于几乎没有可供分解的极限粒子,除了能接受到太阳外缘透视过来的微弱正正能量子外,而几乎不再辐射能量子,故太阳核心的温度最低,很可能接近0K。”

“这种理论观点似乎很另类,但可通过如下两种情况予以验证。”

验证一:太阳的温度由内及外越来越高。

按照传统科学观念,太阳由外及内的温度是逐渐升高的,中心到0。25太阳半径是太阳发射巨大能量的真正源头,也称为核反应区,他们认为太阳核心处温度高达1500万度,压力相当于3000亿个大气压。但各种论证和观测发现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从光球向外的温度是逐渐上升的,光球平均温度为几千度,到色球顶部时已达几万度,而在太阳最外缘的日冕的温度居然高达百万度,这一事实完全违背了现代科学观念,科学家是无法解释的,而他们所认为的“太阳核心处温度高达1500万度”也仅仅是罗列猜测而已。但是,对于这种他们所认为的反常现象,用统一信息论的恒星观才能解释清楚,这实际上也就间接证明了关于恒星的反物质区实质的论断!

验证二:“太阳黑子”露出了太阳反物质的“黑色”冰山一角

由于太阳中心那个质量巨大的正极限粒子带来了巨量反物质的汇聚,这使得太阳对正极限粒子分解必然产生剧烈活动,也使得整个太阳区表面的正极限粒子分布显得不够均匀,这又会造成三种情况。

其一,大部分区域的正极限粒子分布均匀,因而能够满足被反物质极限粒子持续不断地分解成人类可见的正能量子的需要,这使其所谓的光球色球等表现正常;

其二,有些在太阳表面质量相近的正负极限粒子会结合成各种中子、质子等基本微观粒子及氢、氦等原子,使其不能满足反物质极限粒子分解正极限粒子的正常需求,故而产生温度较低的光斑;

其三,则是某些区的正极限粒子过于充分,会引起反物质极限粒子对其大量分解为人类可见的能量子,而造成格外醒目的耀斑;

其四,则是某些区域正极限粒子过于稀少,以至于因无法满足反物质负极限粒子分解正极限粒子的基本需要,而使得反物质负极限粒子直接暴露在人的视野中,而反物质却正是人类不能观测的“黑物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