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说老刘还在后花园种了几种将来可以惠及天下百姓的作物时,卢植禁不住心中的好奇心,拉着老刘带他到后花园去看看。
正好荀攸他们也只是听老刘说起过,但也一直没去看过这些作物,于是老刘便带着他们来到后花园中,亲眼看看这些被老刘说的神乎其神的宝贝。
当看到那一亩叶绿杆壮,上边已经结满了不少玉米穗的玉米、还有高高的架子上边缠绕的藤蔓上无数已经有核桃大小的红薯,几人不禁啧啧称奇,只是那马铃薯光是看到长了满地的叶子,上边开着一些紫色的小花,但也没见到有什么特别。
老刘又把这三种作物的名称,产量和好处都和他们说了一遍,听到老刘所说的那些对他们来说几乎是神话般的数字,他们几人也都在心中暗暗算了一下,乖乖当真不得了,要是这几种作物将来在大汉境内广为推广,那所产的粮食几乎比现在大汉的粮食产量要翻上几番,而且即以后使遇上灾年,有了粮食的储备,天下的百姓也不会再忍饥挨饿了。
此时的玉米穗已经灌浆可以吃了,于是老刘打算掰几穗下来给大家尝尝,知道这些作物的宝贵,所以几人都拦住了老刘,卢植当下对老刘道:“玄德,既然这些玉米你都打算明年作为种子在幽州试种,那还是留下让它们长成种子吧,我们不着急,将来只要这种作物在我大汉普及了,我们自然就有的吃了,玄德呀,为师真的没有看错你,你果然是一心为我大汉百姓着想,为我大汉江山着想啊,我在这里代天下百姓谢谢你了。”说完卢植对老刘深施一礼。
慌的老刘急忙在卢植面前跪倒道:“恩师言重了,备今天所做的,也是恩师曾经教导过我的,所以我还要感谢恩师的教导之恩呢。”
当晚老刘为卢植一家摆酒接风,看到幽州的这些文武官员,卢植不禁为学生能得到这么多的人才而感到欣慰,只是已经有几个月没有看到自己的两个儿子了,他和夫人不禁有些思念他们。
现在卢敏和卢緐分别在代郡和范阳郡任太守,都离蓟县不远,因此老刘已经派人去通知他们,近期来蓟县一趟,一是汇报政事,二是看望他们的父母,老刘已经看出卢植和夫人的心思,因此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们,老两口这一高兴,当天的酒都有些喝多了。
第二天老刘便和手下的荀攸几人带着卢植来到就在卢植府邸旁边,已经基本完工的幽州书院,这所书院是由一座非常大的住宅改建的,是一所里外四进的大院,后边也有花园,但已经被老刘改成了操场,因为将来书院的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把身体锻炼好,即使不能舞枪弄棒,但每天跑跑步、做做操还是可以的。
带着卢植把整个书院参观了一遍,最前边的那所院子,当然是学堂了,那也是整个书院中最大的屋子,可以容纳二百人同时听课,另外就是一些小的房间
,可以用来对少量的学生进行个别授课。
第二进的院子是学生的宿舍和餐厅,另外书院的下人们也都在这里的厢房中居住,还有厨房和供学生洗浴的公用浴室。
第三进院子便是书院的藏书楼,现在里边已经摆放了不少简雍按老刘的指示找来的各类书籍,当然大多都是以竹简为载体的,也有少量的纸质藏书,还有不少是比较珍贵的孤本书,内容涉及四书五经、天文地理、先秦和当代大儒的著作等等,可以说里边所收集的这些藏书令卢植也觉得大开眼界。
最后一进院落是为请来的老师准备的宿舍和办公室,因为成名的老师大都有家室,因此这里被老刘分成了十几个小的院子,相当于十几套小别墅,而后边的花园则已经被改建成了操场,老刘把操场的目的向卢植一说,卢植也点头称是,确实那时文人的身体大都很羸弱,如果按老刘的要求,每天让他们跑上一里地,然后再做上一套老刘所说的那种体操,闲暇之时再玩玩橄榄球,估计这些学子的身体肯定会好的多。
看完书院后,老刘和卢植等人来到书院院长的房间中,然后众人又商议了一下准备请那些人来书院担任老师,将来如何招收学生,授课的内容和方式,如何对学生管理等等,忙了一天,总算是把这些都定下来了,同时大家也决定,等老师都到齐了,招收的学生也差不多了,书院就可以正式开张了,而前期的准备工作,就由卢植、荀攸和简雍负责。
………【第一百零六章 出兵上谷】………
为了使幽州书院的老师能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得到那些学子的认可,老刘和卢植等人商量再三,决定把卢植的师弟郑玄,现在还在颖川书院的郑玄请来,估计有了卢植和老刘两人的书信,郑玄是不会推辞不来的,而颖川书院那边,老刘也给院长旬靖写了封书信,希望他能放郑玄前来幽州书院,这样估计颖川书院方面也不会阻拦。
卢植另外还推荐了几人,老刘都不是很熟悉,不过荀攸、戏志才和田丰倒是对这几人推崇备至,头一个叫赵岐,此时已经年过七十,但他早已是和卢植与郑玄的老师马融齐名的一代宗师,精研四书五经,所著的《孟子题辞》一书乃是当时对孟子一书所作的最好的解注;第二位姓申屠名蟠,也是通古博今之士,被世人誉为贯通五经、兼治图纬,只是他一直不愿为官,估计有卢植的手书有可能会来蓟县,最后一位名叫范冉,虽有才名,但家中穷困潦倒,所以他倒是最有可能前来。
既然恩师推荐,荀攸等人也认可,于是老刘便让卢植给这几人也都写了书信,同时还让卢植以自己的名义邀请他们前来幽州书院任教,估计这些颇有傲骨的名士大儒虽然不愿入朝为官,但来书院传授知识没准会对了他们的胃口,这样老刘的书院中也就能有几位名动天下的名师,可以和那些早已声名远扬的书院一较高下了。
而书院的学生老刘早就说过,将来只要能通过书院的入学考试,那么进入书院后的一切费用都由幽州刺史府来承担,而且书院的学生不管出身如何,都会一视同仁,这样就会为那些家境贫寒,但确有真才实学的学子提供了一个机会,只要他们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将来一样能够在幽州的官府中担任要职,并得到升迁的机会。
在书院的事情基本确定以后,老刘便开始和戏志才、荀攸和田丰几人商议如何对上谷难楼部落出兵的事,现在幽州境内的乌桓就剩下难楼部落了,但是他也是几个乌桓部落之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整个族人有二十余万。
而且自从上次广宁的兀赤率领的乌桓骑兵被汉军打败过一次之后,难楼为了抵抗幽州汉军向上谷进的进攻,开始在上谷境内大肆征兵,只要是部落中的男丁,上至五十下至十四岁的都被征入军中,结果现在在上谷郡中竟然有乌桓骑兵近六万人,只是那些新兵除了胯下的马匹不错,手中的兵器和护具都很简陋,训练的时间也都很短,不过乌桓人自幼便从马背上长大,射箭之术也是从小开始练习的,因此他们的战力也不容小觑,这些都是戏志才派往上谷的探子传回的消息。
一郡之中居然有六万骑兵,这也是令老刘等人头疼的一个问题,如果是在野外进行会战,凭着自己明的器械营和轻骑兵组成的立体进攻模式,这六万人肯定不是自己的对手,但关键是现在他们处于守势,上次吃了一次亏以后,不会再傻得出城和汉军决战,因此攻城就成了这次出兵上谷的主要任务。
虽然有投石车和巨弩,但只要城中的守军足够,即使被砸破了城门,他们也可以采取用石头把城门洞堵死的方法,不过乌桓各部落向来缺少粮食,因此如果乌桓人据守的城池被汉军长期围困,没有援军的他们,其结果最后也只能是死路一条,不过这样汉军就要有足够的耐心,而且双方就要打一场持久战,虽然汉军有能力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必然也会消耗大量的军资粮草,所以这也不是老刘所希望看到的,只有短期解决战斗才是上策,因此如何把乌桓骑兵调出城来进行伏击才是最好的解决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