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剑桥中国民国史真实性 > 第74部分(第1页)

第74部分(第1页)

①鲁迅:《野草》。

鲁迅好像已经超越了常见的他那一代人的感情,而到达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的边缘。

但是尽管也提到尼采、克尔恺郭尔和基督受难,这部集子的基本精神却

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有本质的区别。鲁迅全部著作中最“超现实主义”的这

个集子仍然显示出迫使他追寻人生意义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不是揭露人类“普

遍的”荒谬处境——个人陷入毫无意义的绝境。虽然肩负着许多矛盾的重担

——生与死、过去与未来、希望与失望——鲁迅的彷徨中的精神并没有完全

陷入虚无主义。相反,这个集子的某些篇章似乎是在指明走出这条死胡同的

路是存在的:冻结的“死火”终于选择了跳出冰谷,在人生的道路上暂停的

疲倦的过客终于决定继续往前走。尽管鲁迅不曾清楚地说明,最后的信息似

乎是要指出这样的可能性,人类意志的道德行为仍有可能赋予现存的无意义

可言的环境以某种意义。因此,在这本集子里,鲁迅与西方象征主义和现代

主义在艺术上和“形而上学”上的调情,并没有将他引导到艾略特的“荒原”,

或者贝克特或尤赖斯科的荒谬的世界。相反,它迫使鲁迅回到人类世界。在

描写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最后时刻的那一篇未尾,鲁迅加上了这样一句评

语:“上帝离弃了他,他终于还是一个人之子”。

1927 年以后,鲁迅自己结束了他内心的苦闷,决定面对中国社会的具体

现实,拿起笔为“左翼”事业而写杂文了。从纯粹美学的观点来看,这一明

显的转向意味着鲁迅作为一个创造性的艺术家的事业的终结,①但是从意识形

态的观点看,只不过是对政治的献身压倒了艺术的兴趣。但是这两种见解都

太极端,不但不能说明鲁迅和西方文学的关系的深刻含义,也模糊了以“现

代性”为背景的现代中国文学的真实特点。

对现代性的追求

从上述对鲁迅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作家们对 19 世纪欧洲文学主

流的关心以及对它们在 20 世纪早期的发展的迟疑不决的戏弄态度,不但表明

了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文化上的相互影响所必然会出现的“时间差”,也说明

“现代性”一词本身含义的不明确。

根据西方的背景来观察,“现代”一词——定义为,与过去相对立的时

间意识——到 19 世纪已经获得了两种不同的含义。按照马特依?卡林尼斯库

教授的意见,19 世纪前半期以后,“作为西方文化史一个阶段的现代性与作

为一种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之间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分裂,前者是科学技术

的进步、产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所引起的经济与社会全面变化的结果”。②

从后者产生了诸如象征主义和先锋主义等流派,它们代表一种对前一种现代

性的强烈而激进的反抗。前一种现代性表示了新的叛逆者的特性,是中产阶

级和市侩的现代性——“现世的世界观,实用主义的偏见,不求上进的随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