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苏秦的话什么意思 > 第30部分(第3页)

第30部分(第3页)

在此前后的一系列事实都证明,齐湣王对燕昭王的疑虑完全正确。

不幸的是,对一件事的正确判断,不等于就能想出正确的解决办法。

齐湣王就是这样,当他跟人商量稳住燕国的对策时,找来的竟是燕国的高级奸细苏秦。

这时已是公元前287年。

三。最危险的人是友人。

只要能让齐国攻宋,达到使其“罢弊”的效果,苏秦当然竭力赞成攻秦。

他这时显然已经完全被齐湣王当成自家人看待了。虽然有多年前的交往作基础,但那毕竟是陈年往事,并不能保证他在回到齐国后不长的时间里,取得如此非同寻常的信任。迅速的成功除了他做事揣摩迎合齐湣王的心意外,在需要的时刻拍拍领导的马屁也是必不可少的。尽管未必多么精通,但苏秦使用起奉承阿谀之术来至少还是很熟练的。

且看他对齐湣王的奉承,知道齐王最讨厌谁,所以他先对那个人进行了一番批判:“薛公相齐也,伐楚五岁,攻秦三年。欲以残宋,取淮北,宋不残,淮北不得。以齐封奉阳君,使梁(魏)、韩皆效地,于以取赵,赵氏不得。身率梁王与成阳君北面而朝奉阳君于邯郸,而赵氏不得。”

*楚国磨蹭了五年,进攻秦国拖延了三年。削弱宋国没办到,楚国的东国也没弄成。最后就连赵国都没争取过来。

薛公任相国期间打败楚国和秦国,与赵国缓和的政绩经苏秦这么一数落,就全成了消耗国力,费力不讨好的败笔。

贬损完薛公,苏秦即刻赞美起齐湣王来:“王弃薛公,身断事。立帝,帝立。伐秦,秦伐。谋取赵,得。攻宋,宋残。是则王之明也。”

自从摆脱了薛公,想称帝就称帝,想跟赵国联合就能联合,想攻宋就能胜利。连对抗秦国这种还停留在筹划阶段的事,也被苏秦夸张成了“伐秦”。如此一路有节奏感的颂歌唱下来,齐湣王想不“明”都不行了。

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哪怕这话语跟实际有出入。齐湣王享受着被吹捧的快感,对苏秦自然也怎么看怎么对路。

苏秦这时候却又作出一副直言忠臣的模样进谏道:“虽然,愿王之察之也。”

尽管您是明君,可对有些情况还是要作更深入地调查研究。

一个人心情愉快的时候,容易变得宽容,齐湣王也是这样。他豁达地忽略了苏秦话中暗示他不“察”的潜台词,全没发觉自己正被苏秦操纵。

苏秦要齐湣王“察”的是:“臣之以燕事王循也。”

在他的影响下,燕国对齐国非常的顺从。

这话里面的意思,当然是要齐王不必疑心燕王的忠诚。

他接着回顾了与韩珉当初的约定,称要不是韩珉“不知变事以攻宋”,这份约定现在必然“善矣”,能开创出很好的局面。

这么讲同样是要齐湣王相信,齐国跟燕国的关系是稳固的。

苏秦知道齐湣王正在担心薛公被魏国任用,损坏魏、韩、赵跟齐国的交往,所以他又拿此事作起了文章,说道:“今三晋之敢据薛公与不敢据,臣未之识。”

魏、韩、赵敢不敢支持薛公,他还不能下定论。

既然不能定论,那提他干嘛?

苏秦扯出薛公,还是为了燕国。他接下去说:“虽使据之,臣保燕而事王,三晋必不敢变。”

有他保证燕国始终追随齐国,魏、韩、赵即便站在薛公一边,也决不敢轻举妄动。

当然他也没有把话说死,狡黠地给自己留了个安全出口:“齐燕为一,三晋有变,事乃时为也。”

要是齐、燕紧密结盟,魏、韩、赵那边还是出了变故,就只能是时势变化,不是人可以控制的原因了。

无论什么情况,燕国对齐国都十分重要,苏秦表示:“是故当今之时,臣之为王守燕,百它日之节。”

在此关头,他会比任何时候都更用力地替齐湣王把燕国紧抓在手里。

但这种事光靠他一个人还不行,根本还在于齐湣王的表现。“成臣之事者,在王之循甘燕也。”

只有齐湣王保持对燕国的友善态度,苏秦才能成功。

苏秦心里也明白,单凭这些话不足以真正打消齐湣王对燕国的疑虑,于是他继续献策道:“王虽疑燕,亦甘之;不疑,亦甘之。”

不管燕国可疑也罢,不可疑也好,您都应该善待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