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之所以找张苍,是因为张苍为他打过工,关系处的好。
张苍之所以敢站出来帮忙,是因为他这个人很复杂,准确点说是关系圈很复杂。他几乎与同时代所有牛人的关系都不错,和吕家关系好,和群臣的关系也不赖,萧何、张良、陈平、王陵、曹参、周昌……都在他的朋友名单上。
因此,他暗地给陈平送去了一段话,核心内容只有两个字:救命。
随即,陈平举荐吕禄去干“赵王”,让又一个吕家人成功上位,刘恒也相应逃过一劫。
这次经历,无论对张苍还是陈平都很有用。刘恒继位后,三番五次折腾周勃,而没怎么为难陈平,不是毫无道理的。这个世界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很多事情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刘恒继位后,把张苍调到了中央,并替他找了份新工作——御史大夫。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丞相灌婴病死,作为候补队员的张苍适时进位,成了新一任丞相。
从绑在刑场上的囚犯到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张苍实现他人生的华丽转身。
应该说,他已在相似岗位上锻炼多年,实践经验极其丰富,加上个人混功了得,因此,这份新工作对他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事实情况也的确如此,刘恒多年来对张苍信任有加,也没找过他什么麻烦。这让张苍比较惬意。
然而,这份惬意最终还是被人破坏了。破坏行为就集中在“水德”和“土德”的定性问题上。
这明显是在和他张苍过不去,这个时候他要再不表示一下不满就说不过去了。
事实上,第一个站出来和张苍唱反调的并不是前边提到的那个公孙臣,而是和张苍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人——贾谊。
当初贾谊刚被提拔为中大夫,周勃、灌婴都还在朝,张苍刚被调到京城,还没干上御史大夫一职。
刚刚出人头地的贾谊,干活比较卖力,说话也毫无顾忌,一次朝会,突然站出来向皇帝进言:汉朝应改变历法,遵用五行,推行土德,变更秦制,崇尚黄色。
随着贾谊抑扬顿挫的发言,张苍的老脸早被气绿了。他真没想到,自己的好学生一声招呼没打,直接站出来和自己唱反调。反天了你!
贾谊说白了只是个文人,并不适合搞政治。他根本没想过这句话会得罪什么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
贾谊刚闭上嘴,张苍甩开大袖站了出来,冷冷地扫了自己的学生一眼后,清了清嗓子,气沉丹田,博古论今地把贾谊驳斥了一番。
若是旁人,贾谊定会针锋相对,而今天,他却闭上了嘴。并不是这个人的职位有多高,而他的身份很特殊——恩师。从古至今,有几个人是绝不能在当庭广众之下直接叫板的,一是父母,还有一个就是恩师。如果你胆敢拧着脖子硬抗,立马就能送给你“逆子”或“劣徒”的称号。一旦有了这个称号,就别指望在政府部门混了。
贾谊发言前,并没想到这一层,可直到张苍冷眼临身,他才猛然觉醒。
这一次口水仗,贾谊以完败告终。
但令贾谊没想到的是,这次经历,让他在群臣中声望直线下降。几天后贾谊说出的另外一句话,直接使他跌倒人生的低谷。那句话就是我前边提到的“诸侯就国”。
贾谊说完那四个字后,招来群臣轮番攻击,而最有机会帮他说话的恩师却闭上了嘴。
最终,贾谊失魂落魄地离开了长安。
第十六章初开盛世—第十四节 改正朔(一)
汉匈大战后,刘恒认为自己这一仗打的不错,极其兴奋,大赦天下,普天同庆。
就在大家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时,一封歌功颂德的奏章送进了朝廷。
奏章的作者叫公孙臣,一个名不转经传的小人物。而这封奏章却在朝廷中掀起了轩然大波,甚至对西汉乃至后世历代王朝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之所以会有如此效果,还得从这封奏章的内容说起。
奏章中有这么一句话:“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极始,汉当土德,应有黄龙现世。宜该正朔,易服色,色上黄。”
至于“水德”、“土德”是一个很深奥的命题,说实话,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该不该对这个命题进行阐述。但不阐述的话,又恐大家疑惑,因此只好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了。
我国有一部奇书,名字叫《周易》。据传在古代除了这本书外,还有两本更玄乎的大作,一个叫《连山》,一个叫《归藏》。这三本书合称为“三易”。《连山》、《归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