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软技能的例子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谨将此书献给

母校南开大学和故乡柳州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国库的殷实,也不取决于它城堡的坚固或公共设施的华丽;而在于它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尚。这才是真正的要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生活既是战场又是市场,不胜不赢等于下岗,哪怕你有一份工作,还活着。

——作者题记

专家书评

这是一本关于我们这个民族再造的温和而切实的读物。在全球化这一残酷的背景下,我们的新生代无可逃避,唯有再造新人格,才可生存致胜。作者不仅以其睿智指明了方向,而且强调了紧迫性。此书的出版,乃中国人之福!

──资深媒体人、美国网络电视USWTV。总裁 杨皓

我们都认可,伟大的人有伟大的品格,成功的人有成功的性格。我遇到很多大学生,都有宏伟的职业目标,但是看不到他们有长时间的耐心和坚持。《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所讲的正是最终成就目标所需要的成功性格和品格,对于那些刚踏上、即将踏上职业之路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来的正是时候!

──前程无忧 CEO 甄荣辉

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需要更多的国际性人才,但是我们更需要懂得中国市场的国际化人才,希望通过《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来提升国际化人才,给那些想成为未来国际化人才的群体一些引导和帮助。

──微软(中国)终身名誉总裁、盛大集团董事、新华都总裁兼CEO 唐骏

中国以三十年的努力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腾飞。中国人仍需以同样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去实现国民素质的总体提升。鲁鸣的书为达到这一中长期的宏伟目标提供了一种普及版的路线图。

──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助理院长、《细读美国大学》作者 程星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多年来游走于中美文化之间的鲁鸣,通过细微的对比为国人点出了个中的要义。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杨龙

推荐序

软能力 硬实力

在当前关于教育改革的讨论中,学生负担过重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显而易见,我们的学校教育,从小到大,充满了关于学科知识的过度教育,许多过难、过深的内容不仅是无用的,甚至是摧残儿童的“反教育”。对高分数、高学历、名牌学校的追逐,造就了不少“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从而模糊了人的自我实现、提高人的生存能力、获得幸福快乐人生这一教育的真正目标。

《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提出的什么是好的教育、有用的教育,正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不用做深入研究,回顾四周,比较一下走上社会之后当年同学的不同发展,就不难发现,社会的选择和评价与考试和分数的学校标准完全不同。那些心智健全、自信开朗、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善于与人相处、有责任感的学生,哪怕他当年的学习成绩并不太好,往往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成就。孩子从来不会输在分数的起跑线上,社会真正竞争的,归根结底是做人的能力,是诚信、善良、自立、认真、爱学习、不拒绝做小事,是人情练达,善于交往与表达,是专业技能之外的“软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努力去做一个身心健康、快乐、有教养的人吧,那才是真正的成功之路!

杨东平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

▲BOOK。▲虹桥▲书吧▲

第2节:作者自序

作者自序

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中国年轻人从名校毕业,硬能力很强,这和他们从小受的严格教育和重视专业学习有关。他们的专业知识技术常远超过美国人。他们的英语远比我这一代人到美国时强多了,其大多受过新东方的培训。但是,后来他们在职场上的发展往往不是那么回事,得不到很好的升迁机会。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多年。显然,软能力不强导致了硬能力很强的许多人没有在职场上获胜,留下遗憾。这些人在学校的辉煌成了历史,等到他们醒悟,往往太晚了。很多硬能力强的人才就这样没落了。

这几年,我常常回国,去一些大学举办讲座,讲述我的上述思考,反响很强烈。学生们希望我以后回国能再去讲。我很愿意再去讲,但远隔重洋谈何容易。于是,有了写《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这本书的想法。

本书写给所有一心想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而更上一层楼的年轻人。它对年轻家长们培养孩子想必也有参考价值。全书围绕着一个中心——我们最迫切需要提高哪些软能力。

今天,书店和网站到处都是有关成功人士的书籍和励志读物。我们的媒体报道了大量的各行各业精英。比如,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先生、原盛大公司总裁唐骏先生和时尚杂志界的洪晃女士。他们都极富人格魅力,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的一些特质:敢闯敢干敢冒风险,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些却不是我们从小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所推崇和引导的。教育专家和我们自己都意识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和我们学校人才培养之间是脱轨的。这种脱轨,自1978年开放后来来回回讨论了30年,并没有实质变化。相反,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略培养软能力的教育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已经蔓延到“起跑线”——幼儿园了。

我们不能坐等教育改革来改变我们自身。趁我们还年轻,我们自己需要提升自己。

本书就所讨论的软能力对中美差异进行了对比。就总体而言,与同等程度者相比,美国老百姓的硬能力比我们差。美国公司里干技术硬活者、大学理工科的博士生和科技研究者,大多数都是外国人和移民。美国高中生的数理化和国际地理等知识,普遍不如中国高中生。美国人的强项在于他们的软能力的确普遍比我们好,比如,正式场合里当众言说能力和独立能力。

我不是要一味地批判或吹捧中美文化。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各有所长、各有其短。《人民日报》记者丁刚先生曾提出“脱美国化”:不是美国什么都好,我们不是要把中国变成另一个美国。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丁先生说得好:“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美国,真正从美国学到我们想学的东西。”

我希望这本书,从个人和社会的双向,能帮助读者真正学到美国好的东西而不是其文化垃圾,帮助年轻人了解什么才是提高自己素质的当务之急——在保持硬能力的同时加强软能力!这也是在回答我自己曾困惑的问题: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中国大学生和哈佛、普林斯顿等名牌大学的美国大学生相比,咱们很多学生的智商很高,比美国学生勤奋,为什么我们学生的领导才干和当众言说能力普遍不如别人?当然,这是涉及许多领域的话题,包括意识形态、教育制度、社会心理、遗传基因等诸多因素。希望这本书能引起众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探讨。

著名法国哲学家福柯指出,知识分子的角色并不是告诉别人他们应该做什么,而是不停地对设定不言自明的公理提出疑问,动摇人们的心理习惯、行为方式,拆解熟悉的被认可的事物,重新审查规则和体制,在此基础上重新问题化。我正是沿着这一思路来写这本书的。做人的原则是行为者知道前面的方向,如果不知道,有旁观者给指一下路,就省麻烦省时了。

有位家长,有一天听了我的讲座后很有信心,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的孩子将来一定比我们出色!”但愿。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希望所在。

有一句英文是这样说的:“To teach is to touch a person?s life。 ”中文意思就是:“教育就是去触动一个人的生命。”我所教过的学生和听我演讲或实况节目的听众里,或多或少,有些生命是被我触动过的。但愿这本书也有如此效果。因为这是令人喜悦的生命意义上的转让和增值,是金钱交易所不能比拟的。我不求这是一本完美的书,只求它可读性强,哪怕有一个人的生命因此而增值,这本书的价值就很高了。如果有读者说:“我花掉比坐一趟出租车还少的钱来买这本书,实在很值。”我就很开心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