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下,以色列当局肯定会有所顾虑。别的不说,如果以军进攻受挫,而共和国军队又投入了足够多的兵力,以色列的生存都将成问题。
电话会议持续了几个小时,直到迪戈加西亚空军基地发来报告,杜奇威与达扬才相互挑明底牌。美以联军将竭力向大马士革进军,如果共和国陆军只在这边投入1个战斗单位的兵力,达扬有足够的信心在48小时内把战线推进到大马士革郊区。如果共和国陆军投入了更多的战斗单位,美军除了让第2陆战师在进攻开始后的12小时后参战之外,还得在接下来的12个小时与36个小时之内各投入1个陆军装甲旅与1个陆军步兵师,美以联军才有可能在48小时之内打到大马士革,而且这个可能性最多50%。
显然,达扬的预测很保守。
作为出色的将领,杜奇威知道达扬没宾夸大其词,准确的说,是没有高估对手的战斗力。对于极为擅长运动防御战的共和国陆军来说,用2个战斗单位肯定能在大马士革南面的沙漠里跟2到3倍的敌人周旋。如果算上强大的远程炮兵,甚至有可能在运动战中打残2到3倍的美以联军。
对付4万共和国么队,就得投入12万美以联军。
因为还要对付由叙军守卫的阵地,以及得考虑共和国陆军紧急增兵,所以美军投入3到4个师的兵力是最低要求。
事实上,杜奇威早就猜到达扬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在答复达扬之前,杜奇威强调了一件事情,即共和国的增援部队将前往叙利亚北部,而不是大马士革,所以裴承毅不大可能优先增兵南线,会首先在北面取得胜利。也就是说,南面的压力不会太大。强调了这个问题之后,杜奇威才承诺在进攻开始后的24小时之内以空运的方式,向以色列运送1个陆军步兵师,并且让该部队在接下来的24小时之内参与进攻作战行动。
对于杜奇威的答复,达扬也不能有太高的指望。
不管怎么说,能在24小时之内空运一个步兵师,已经是美国战略空运能力的极限了。
更重要的是,达扬非常清楚,如果土耳其迅速战败,所有压力都将落到以色列的肩膀上,到时候,就算美国不出一兵一卒,以色列也要为生存而战。既然杜奇威肯提供更多的兵力,为什么要拒绝呢?
双方最高军事指挥官达成协议的时候,以色列总理也与美国国务卿达成了秘密协议。
在洛布林夫人的积极努力下,以色列总理终于同意派兵参战,并且按照之前达成的秘密协议,在战争期间听从美国的军事指挥。因为局势万分紧迫,所以双方均同意由CIA与摩萨得联手策划以色列的参战理由。
毫无疑问,不是洛布林夫人的口才好,说服了一心为犹太人谋福利的以色列总理,而是共和国的战略增兵行动让以色列当局别无选择。
因为以色列是一个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下的国家,所以只需要得到总统批准,以色列总理就能让部队越过实际控制线,攻入叙利亚境内。虽然以色列国会有权让总理撤军,但是无权阻止总理出兵。因为以色列总统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即没有党派支持,又没有实际权力,所以基本上不可能否决总理的战争决定。
以色列参战,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102章 第二战线
7月5日凌晨,在戈兰高地东面叙以军事分界线上响起的枪声证明了一件事情,即在国家利益的驱使下,原本臃肿不堪、效率低下的情报机构,也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为果断迅速的行动单位。
因为认为策划的痕迹过于明显,所以双方都不想去深究到底是谁打了第一枪。
当然,公共新闻媒体还是得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一番。
直到几十年之后,仍然有不少西方新闻媒体认为,打第一枪的是叙利亚。在一些西方学者眼里,叙利亚当局有至少5点理由挑起战争。一是叙利亚当局一直在为重新控制戈兰高地努力;二是大马士革距离前线太近,没有任何安全保证;三是叙利亚在3年前吃过一场败仗,复仇心切;四是叙利亚这些年来的国防建设初有成效,军队恢复了信心;最后就是叙利亚想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新核心,需要在军事行动有所建树。按照西方新闻媒体的说法,别说5点理由,其中任何一点理由都能让叙利亚主动挑起战争。
作为阿拉伯国家的新闻媒体,半岛电视台与西方同行截然相反,一直坚持认为挑起战争的是以色列,而不是叙利亚。半岛电视台没有做太多的分析,只提到了一点,即冲突爆发前,戈兰高地上的以军已经进入进攻阵地,刚刚抵达以色列的2个美军陆战师也先后到达戈兰高地,其中1个陆战师还做好了战斗准备。
因为直接当事人没有出面澄清,有能力搞清真相的机构也没有采取行动,所以到底是谁让以色列卷入了这场中东地区在21世纪上半叶规模最大的战争,就算新闻媒体说得再详细,也没人可以下定论。
事实上,谁打的第一枪并不重要。
以色列必须参战,再不行动,就只能坐着等死了。叙利亚也想趁此机会有所为,至少要洗刷3年前的耻辱,自然希望以色列更加积极一点。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场双方都“期待已久”的战争。
落到实际问题上,点没有那么轻松了。
与2038年的叙以战争相比,因为失去了突然性,所以冲突爆发后,首先发力的是以色列陆军的远程炮兵,然后才是以色列空军。问题是,叙利亚军队也不是2038年时的那支军队了。在以色列发起进攻前,叙利亚军队就做好了战斗准备,所以在以色列陆军的远程炮兵炮击大马士革以南地区的叙军防空阵地的时候,叙利亚的防空部队已经撤走,而且叙利亚陆军的远程炮兵立即进行了反击。
谁也没有想到,这场高科技战争,会由远程炮兵首先交手。
当然,双方的远程炮兵各有千秋。
因为以色列是“有核国家”,而且拥有不俗的科技实力,又是美国最重要的盟国,所以除了战略打击武器之外,以色列几乎能够获得美国的一切武器装备。正是如此,以色列成为了中东地区第一个装备了电磁炮系统的国家。严格说来,因为电磁炮系统包含了移动式供电系统,所以到战争爆发的时候,以色列还是中东地区唯一装备了电磁炮系统的国家。与共和国陆军的电磁炮系统一样,以军的电磁炮系统可以机动部署。因为国土面积狭小,几乎没有战略纵深,而建造配备大口径电磁炮的大型战舰超过了以色列的承受能力,所以以色列军方像开发了可以搭乘步兵的“梅卡瓦”主战坦克一样,别出心裁的弄出了“火力支援舰”,将电磁炮系统放到了大型集装箱货轮上,再把这些货轮部署在近海,从而解决了没有足够炮兵阵地的问题。
与以色列相比,叙利亚的远程炮兵就没有这么完备了。
虽然叙利亚与共和国的关系非同一般,但是受《伦敦条约》的限制,共和国无法向非核国家出售移动式供电系统,也就无法为巴基斯坦之外的盟国提供完整的电磁炮系统。针对这一问题,生产电磁炮的厂商提出了解决办法,即设置固定的炮兵阵地,从大容量民用主干电网中获取电能,或者干脆建立单独的供电系统。因为移动式供电系统本身就很昂贵,所以这种搞基础建设的方式不会大幅度增加采购成本。从长远装备来来,少了维护费用后,还能降低装备成本。
当然,为了提高炮兵的生存率,每门电磁炮除了有一个主阵地之外,都有数个,甚至数十个备用阵地。因为把原本应该集中部署的电磁炮分散部署,所以整个系统的生存能力并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