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就剩下三方势力可以调用,一个是宗室,一个是本土老秦人,一个是巴蜀人。
巴蜀人可以直接排除在外。隗氏带着一帮楚系力量倒戈,公开分裂楚系,熊氏恨得咬牙切齿,这时候派巴蜀人去东南,简直是自寻死路。
秦王政和中枢紧急磋商后,果断派出以公子懿为首的四位宗室,和以孟苌为首的八位本土老秦人火速赶赴东南,代替被撤职的熊启、魏起等十二位东南军政官长。
秦王政憋屈啊,蒙嘉、周青臣、司马空等内廷大员更是苦叹无语。
谁最支持武烈侯的国策变革方向?就是宗室和老秦人。宗室和老秦人可以说是武烈侯最忠实的追随者,正是因为武烈侯的崛起,宗室和老秦人才东山再起,并在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
这几年大秦在统一战场上战无不胜,中原、河北、代北、燕南、江南都是这几年打下来的,但这些新占领土无不留下了武烈侯纵横捭阖的身影。正因为武烈侯的实力不断膨胀,他在这些新占领土上的话语权非常大,大部分郡县官长都是来自宗室和老秦人,一部分则留给了楚系,至于关东人,也就蒙氏和冯氏的弟子门生能够立足。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武烈侯对地方势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中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土地私有化,如果不是武烈侯在背后指使和支持新占领土大肆买卖土地,中枢何至于陷入被动,不得不面对现实,在土地制度的变革上做出颠覆性妥协?
现在武烈侯开始把手伸向了中央所控制的郡县。东南虽然是熊氏势力的盘驻地,但毕竟紧靠关中,对中央政策的执行还是比较坚决,不敢明目张胆地与中央对抗。现在宗室和老秦人趁此机会进入东南,打破了熊氏对东南地区的绝对控制,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东南郡县也会坚决支持武烈侯的国策变革方向,由此导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进一步削弱。
熊氏竟然以这种“惨重”代价来维持与武烈侯的联盟,这是秦王政和咸阳宫事前根本想像不到的事。
由此推衍,秦王政和他的近侍大臣们很容易就能猜想到武烈侯插手了。武烈侯把杨端和从东南战场调回北方战场,把自己的虎烈军全部交给公子扶苏,从中不难推测到武烈侯以武力胁迫东南熊氏全面退让。东南熊氏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屈服于武烈侯,于是就出现了让咸阳宫措手不及的一幕。
这一切都是推衍,谁也没有证据证明这是出自武烈侯的谋划,但假如推衍是正确的,那么中原决战是否能取得预期的胜利就不得而知了。
中原决战因此蒙上一层阴霾,秦王政和中枢都有一种不详的预感,这时候右丞相隗状和御史大夫冯劫建议推迟决战时间,推迟到十月进行,以便给咸阳囤积更多的粮草武器,给中原和东南两地的军队更多的准备时间。
秦王政令准。
各地的消息纷纷传到代北,信使更是往来飞奔,当秦王政下令推迟中原决战的时间送到涿鹿的时候,武烈侯正在召集代北和燕南两地的军队统率商议出塞攻击一事。
“愚蠢”
这是司马锌对咸阳推迟中原决战时间的第一反应。
司马尚、杨端和、蒙恬、辛胜、司马断等人望着白发苍苍的司马锌,一个个沉默不语,神态各异。
这话也只有司马锌敢说,其他人是断然不敢在武烈侯和代侯面前如此评定秦王政的决策。
代侯公子将闾就坐在宝鼎的身边,他疑惑地看了一眼司马锌,然后向宝鼎投以询问的目光。宝鼎微微一笑,说道,“我军主攻,齐楚防御,主攻一方在兵力上本没有优势,现在又给防御方以更充足的准备时间,这一仗已经不能打了。”
公子将闾更是疑惑,“咸阳难道不知道?”
咸阳当然知道,当咸阳不能不打,大秦朝野上下雄心勃勃,各方势力在背后推波助澜,秦王政和中枢假如在此刻放弃决战,对自身的威信是个沉重打击。
“胜负如何?”公子将闾凑到宝鼎的耳边,低声问道。
“无功而返吧。”宝鼎淡然说道,“虽然劳民伤财,但也让敌人付出了沉重代价,也算值得。”
公子将闾听到这话心里安稳了。他年纪小,少不更事,不清楚这背后所隐藏的秘密,当然希望决战能打赢,即使打不赢也不能输,否则秦王政和中枢的威信如何维持?
宝鼎把咸阳的书信收了起来,然后手指唐仰,“给大家说说最近的北方局势吧。”
赵高和朱英走后,唐仰和司马昌负责太傅府的日常事务。唐仰走到地图前,手指辽东,先从燕国说起。
燕王喜带着残军退入辽东,在辽水长城一线与东胡交战,争夺辽水一带的丰茂草场。
东胡人之所以越过长城,深入到辽水一带,是因为匈奴人杀到了饶乐水,在东胡的老巢烧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