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带慕容雪雁,宇文南宫和我随行,大小乔和貂蝉回中原,在第三年随周瑜来西国。
想必那时我在西部也该有一席之地了。
马超、乐进、于禁、徐晃、张辽、许褚、赵云、张秀、华雄在各自清点所带物资。
我把21万人分为十队,每位大将带重骑一万,步兵一万,工匠500,两万马匹物资。
9位大将就分别带了18万兵,4500工匠。
剩余的3万兵由我和慕容雪雁,宇文南宫带领。500工匠和3万匹马托物资也是随队而行。
21万兵,65万马匹啊。5000工匠是最后挑选的年青人。
其中有铁匠,皮革匠,木匠,石匠,金匠,煅烧工,燃料工,雕刻大师,画师,织造工匠,厨师,医疗大夫,……
我就差没带按摩洗脚的师傅了。
在夜深人静时我独自在查看我的士兵配备的睡袋,水壶(拿竹筒做的,能存放一升水),干粮皮袋(能放七天的干口粮),特制的皮靴,走远路虽然有马匹代步,但有的山是需要直接穿越的,此时要攻占山头取得地形优势,让大队人马绕行。
重步兵腰里都有一个登山用的腰带,上面有两个挂钩,能爬笔直的山崖,用腰际挂的铁钩系绳上下自如。不用说攻城了。
21万人骑21万匹马多余的44万马匹是用来驮运物资和工匠,过高山是不能上车的。
这63万匹马都换的是一岁多的刚成年马匹。
诸位可能要说了,带42万马匹的东西是不是太夸张了点。
其实过大盆地就得近30多天的路程,每人自骑一马,身上的武器装备盔甲就够重了,能顺利行走都不错,但一路消耗的食物和水是必须要能支撑30多天的,这就得一匹马来驮负。
这还是不算其它物品的托运。
我的军需用品就用了近15000匹马来驮着,有火药,医疗药品,各种备用刀具,工具和索具,链具,卧具,帐篷,皮裘毯子。
当然还有不少书籍。
我的三万人马几乎都是马后栓两匹马赶路。
告别郭嘉,张昭,沮授、田丰、郭图、审配、许攸、贾诩等文臣,也和马腾告别。
在祁连山东北的平原上,我的21万多人马浩浩荡荡的进发了。
早一天,张秀和赵云已分头进兵。
我在中军带着诸葛亮和庞统,我的两位美女头带面纱身穿银甲跟在身后,她们各自有20骑侍卫在守护。
我也带着我的40骑侍卫和扮作旗手的20位“归隐”武士。
诸葛亮和庞统都带着自己的家眷和仆役。文官是要很多人服侍的。
几乎和我西征的九位大将都带了自己的老婆。
本书免费阅读中。
在荒凉的西北大漠中行走,一路有歌乐队吹奏笛子和箫来给大伙解闷。不然这漫长的路还真要无聊死了。
在出祁连山西北端后,不到5天,我们来到了楼兰古城。
夜里我们在楼兰古城旧城址上搭建帐篷,我们要在这里好好的修整两天,给马喂足饲料和水,然后在附近的水流中补充淡水。
特制的5升的橡胶皮质水袋是绝对过沙漠的保障。
放在马匹背负的两侧木篓中即安全又可靠。两副木篓,一个担水,一个放食物和杂物,帐篷包裹都打捆堆在马背上。
一匹马负重160斤,走路也不累,比骑一个带重甲和箭盾的人强多了。
赵云和张秀在30里外分两边扎营。
徐晃、张辽在后翼两边驻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