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武器系统,自然是有利有弊,不可能完美无缺。
在充分利用舰队防空能力,大幅度提高舰队防空效率的时候,“联合防御系统”也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缺点,那就是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所有加入该系统的作战平台都启动高速数据链,从而释放出极为明显的电磁辐射。
毫无疑问,在新式反舰导弹面前,启动战术数据链的战舰就像是在黑暗房间里拿着电筒的人,再明显不过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等于让原本集中攻击第六舰队的反舰导弹分散到了其他舰队身上。
虽然从理论上看,这等于提高了各舰队的生存概率,毕竟任何一支舰队的拦截能力都有个上限,在上限范围之内的拦截效率最高,而超过上限的话,不但阻拦截效率低,还肯定会有战舰被导弹击中。换句话说,一支舰队对付1200枚导弹,肯定要比对付400枚导弹容易得多(因为第八舰队只有1支航母战斗群,即便平摊下来,第六舰队也要分到500多枚反舰导弹,而不是400枚,所以这个比喻并不完全准确)。但是当反舰导弹的数量足够多,对每支舰队都构成了威胁的时候,分散攻击就等于增加损失。
客观的讲,当时攻击美军舰队的反舰导弹并不多,却非常先进。
众所周知,共和国海军一直重视反舰导弹,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先进反舰导弹当成克制美国航母战斗群的主要武器。即便在21世纪中叶,随着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全面推广普及,反舰导弹的作战效能大大降低,共和国海军也没有放松相关研制,反而想方设法的提高反舰导弹的抗干扰能力。
问题是,既然是导弹,就是制导武器,而用来攻击移动目标的制导武器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面前都显得脆弱不堪,至少攻击精度会大打折扣。
战斗打到这个时候,美军已经别无选择。
面时蜂群般的反舰导弹,美军舰队只能放弃硬防御,把希望寄托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身上。
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大约在15点47分,第六舰队就率先使用了强制电磁干扰系统。
在接下来的数分钟内,第四舰队与第八舰队也先后使用了强制电磁干扰系统,而且三支舰队都多次使用。
虽然在第二波攻击机群发起的攻击中,至少有11艘美军战舰被导弹击中,其中包括第六舰队的1艘巡洋舰与3艘驱逐舰、第四舰队的2艘驱逐舰与第八舰队的1艘驱逐舰被导弹击沉,另外还有第六舰队与第四舰队的1艘航母被导弹击伤,但是从总体攻击效率来看,反舰导弹对战舰的威胁确实不大,与10多个小时前的那场海战比起来,甚至比不上护航战舰上配备的电磁炮。
当然,反舰导弹也不是一无是处。
从这轮交战来看,舰队遭到反舰导弹攻击之后,即便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能够使反舰导弹的攻击效率降到最低,但是舰队本身的作战能力、特别是应对突然打击时的应变能力肯定会大大降低。别的不说,在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的时候,为了确保舰队里的各艘战舰相互掩护,必须降低舰队的航行速度,并且将战舰的间隔距离缩短到30千米以内,最好能够控制在15千米到20千米之间。如此一来,不但美军舰队将变得更加密集,而且战舰的机动性肯定会受到限制。换个角度看,如果在这个时候来一场炮击,而且是在得到前线情报支援的炮击,恐怕美军舰队再厉害,也会全军覆没。
只不过,在这场海战中,印度洋舰队里的那些电磁炮是派不上用场了。
在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时候,美军舰队就开始转向,做出了撤离战场的决定。虽然此时美军舰队派出去的攻击机群错过了共和国舰队的第二波攻击机群,正在全速北上,但是在攻击共和国舰队之前,美军攻击机群遭遇了共和国舰队派出的第三波攻击机群。因为舰队受到威胁,所以第三波攻击机群的108架战斗机全部抛掉了对海弹药,转为拦截美军战斗机,而美军攻击机群的护航战斗机则没有跟上来,而是在对付已经完成了攻击任务的第二波攻击机群。
可以说,当时战场上的情况极端混乱。
虽然执行攻击任务的美军战斗机飞行员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能够突破共和国海军战斗机的拦截,并且到预定海域发射导弹的美军战斗机少得可怜。更重要的是,这些美军战斗机没有得到情报支援,也没有的到本舰队的支持,所以美军飞行员并不知道,他们瞄准的是共和国舰队后方大约100千米处,因此他们拼死发起的攻击实际上没有多少意义,甚至没有对共和国舰队构成多大威胁。
一定要说意义的话,美军的反击抵消掉了共和国舰队的第三波攻击。
要知道,第三波攻击机群携带的不是射程为500千米的反舰导弹,而是配备了火箭助推发动机与捷联惯性制导系统的制导炸弹,而且这种炸弹就是用来对付战舰,特别是那些航行速度超过70节,得到了强制电磁干扰系统保护的战舰。说得确切一点,这种配备给舰载战斗机的500千克级炸弹,实际上就是由战斗机投放的“炮弹”,除了速度快与采用闭循环制导系统之外,没有其他特点。
毫无疑问,如果让第三波攻击机群到达,已经丧失防空能力的美军舰队肯定要倒大霉。
问题是,在任何时候,海战的首要目的都是保护自己,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