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几个月后,德军开始背运,在莫斯科城下被击败。
就在这时日本袭击了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美国对日宣战,10日德国对美国宣战,美国成了德国的交战国。
1942年的春天终于到来了。
被俄罗斯“严寒将军”折磨了一冬天的德军恢复元气,一口气打到了高加索山和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
在北非的德军也福星高照,攻克了托卜鲁克,俘英军3万人,跃进至埃及西部的小镇阿拉曼,开罗岌岌可危。
但德国人的好运气走到尽头了。
斯大林格勒攻而不克,成为屠宰场和绞肉机,无数德军和苏军葬身于斯大林格勒的瓦砾中;阿拉曼成了德国人的滑铁卢,德国人被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西逃。
而这时,艾森豪威尔将军率盟军又踏平大西洋万顷浪,在北非登陆了……
德国军队的节节败退为“黑色乐队”的密谋分子注入了生机。
“黑色乐队”已不是贝克、卡纳里斯、奥斯特等为数不多的一些军内密谋分子,它的触角从巴黎延伸到苏德战场上的德军。
在柏林,“黑色乐队”的密谋分子又制定了一个政变计划——“伐尔基利”计划。
这时德国境内有大量的外国劳工,达600万人。
卡纳里斯对希特勒说,这么多的外国劳工对德国是极其危险的。
德国应当制定一个应急计划,来对付万一出现的外国劳工暴乱。
希特勒同意了,让德国本土军司令弗里德里希·勃洛姆制定代号为“伐尔基利”的应急计划。
勃洛姆把这项工作交给了参谋长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
奥尔布里希特是“黑色乐队”的成员。
“伐尔基利”计划设想:外国劳工趁希特勒在东普鲁士大本营时发动暴动;因此授权勃洛姆代行行政权力。
勃洛姆是一个懒汉,最大的爱好是打鸭子,对第三帝国的忠诚取决于希特勒的死活。
“黑色乐队”把赌注放在了勃洛姆身上。
奥尔布里希特把这个应急计划写成了政变计划:只要一发出“伐尔基利”的信号,整个德国的陆军就会行动起来,“保护”纳粹党的各个要害机关、交通通信枢纽,并设立战地军事法庭,执行立即枪决……
简言之,“伐尔基利”计划就是让陆军取代纳粹党和党卫队、盖世太保,控制德国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于勃洛姆的政治立场取决于希特勒的生死,谋刺希特勒就成为“伐尔基利”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1943年2月2日,德国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全军覆没,希特勒准备到东线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去研究东线的军事形势。
这个集团军群司令是汉斯·克鲁格陆军元帅。
克鲁格是纳粹德国的一员猛将,曾屡立奇功,深受希特勒的赏识。
他同大多数德国军官一样,脑子里只考虑如何打仗,不想政治。
但他的参谋长冯·特莱斯科夫将军和参谋冯·施拉勃伦道夫少校却是“黑色乐队”成员,坚定的密谋分子。
两人秘密同在柏林的“黑色乐队”成员取得了联系,制定了刺杀希特勒的“闪光计划”,成功后就发出“伐尔基利”的信号,夺取政权。
特莱斯科夫将军从卡纳里斯的谍报局搞来一个英国炸弹,装进酒瓶。
这枚炸弹的引信是一个小瓶子,里面装满酸腐蚀液。
只要轻轻按一个小小的按钮,小瓶子就破了,酸腐蚀液就流到一根拉住撞针的金属线上。
30分钟后金属线被腐蚀断,撞针松开,撞击雷管,炸弹就起爆了。
1943年3月13日中午,希特勒乘坐一架FW—200型四引擎运输机从腊斯登堡飞到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所在地斯摩棱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