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国策的拼音 > 第1111部分(第1页)

第1111部分(第1页)

更重要的是,当第三次西非战争在2044年初打响的时候,尼日利亚军队与喀麦隆军队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至少对现代战争的理解与认知先进了几十年。受此影响,第三次西非战争算得上是这3次战争中最为“正常”的一次。

在持续时间仅仅只有4个月的战争中,双方一直围绕着曼达拉山南面的贝鲁埃尔河行动,即谁控制了贝鲁埃尔河,谁就能够控制曼达拉山。事实上,这也正是尼日利亚要背上国际骂名,出兵占领喀麦隆北部地区的根本原因。从地势上讲,位于阿达马瓦山南面的西非高原上的喀麦隆本来就占了便宜,而尼日利亚则处在尼日尔河河口三角州上,不但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而且没有多少险要可守。因为交战范围比较有限,加上双方分别得到了两个超级大国的支持与援助,所以第三次西非战争对平民造成的影响要比前两次小得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军队的损失更小一些。事实上,第三次西非战争才是军队的战争,在短短4个月的交战中,双方陆续投入了近600万官兵,伤亡率高达60%,且阵亡人数超过了伤残人数(主要就是救治不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三次西非战争在2044年7月初结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喀麦隆军队的伤亡过于惨重,难以在短期内补充兵力,也就无法把战争继续打下去。说得直接一点,第三次西非战争没有以某一方战败而结束,而是受整体局势的影响而暂时停止。

虽然在此之后,尼日利亚与喀麦隆之间的冲突持续了10多年,大大小小的边境战斗打了不下1000次,但是受大局影响,特别是共和国与美国正在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做准备,两个西非国家没有再爆发大规模战争,而是跟着两个超级大国的步伐,准备在世界大战中大干一场。

不可否认,10多年的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东西。

就喀麦隆而言,这10多年过得非常艰难。虽然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都没有放松对喀麦隆的援助,在大战期间,美国更是将喀麦隆当成了非州地区最重要的盟国,但是出于自身利益,美国当局并没真心诚意的帮助喀麦隆进行现代化建设,而是通过控制喀麦隆的政治与舆论,来激化民族与国家矛盾,使近2代喀麦隆人生活在仇恨之中。当然,美国并没有放松对喀麦隆的军事援助,可以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喀麦隆已经是一个非常畸形的国家了。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2057年时,喀麦隆的人口总量为8000万,人均国民产值不到1100美元(相当于3000人民币),是世界上最贫穷的20个国家之一,而且排名第七。但是喀麦隆当年的国防支出却高达36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42%,军费总支出在非州地区排名第六。也就是说,在几乎所有平民都吃不饱饭的情况下,喀麦隆维持着非洲地区最庞大的军队之一。

客观的讲,即便没有曼达拉山的稀有金属矿藏,喀麦隆也不缺乏发展的资本,比如在其近海有非洲地区储量最为丰富的油田,在西南沿海平原地区还有肥沃的土地,铁矿储量也非常惊人,另外还有非常稀有的木材。总而言之,即便人口增长迅速,只要专心国家现代化建设,喀麦隆仍然拥有成为富裕国家的资本。

问题是,美国并不希望喀麦隆富裕,不然就没有办法利用喀麦隆夺回非州地区最大的稀有金属矿藏了。

可以说,喀麦隆的灾难基本上就是美国造成的。

早在第一次西非战争爆发之前,喀麦隆与尼日利亚进行谈判的时候,埃及与南非就以非盟领导国的身份提出,按照两国的人口数量分配曼达拉山的稀有金属矿藏开采权,而且共和国也支持这一解决方案。问题是,这么做的话,美国就只能获得大约四分之一的矿产,而不是全部。所以美国并不支持,而听从美国吩咐的喀麦隆当局也坚决反对这么分配,坚决要求对半分,也就因此丧失了和平解决问题的最后机会。

与喀麦隆相比,尼日利亚在这10多年的变化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虽然从地理位置上考虑,共和国不会在安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在尼日利亚大举投资开采稀有金属矿藏。事实上,第三次西非战争结束之后,共和国当局就对国际局势做了一次全面分析,得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结论。到2049年,也就是共和国开始为世界大战做准备的时候,对能否控制西非地区也做了一次战略评估。结果很明显,在共和国海军必须首先控制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情况下,即便能够依靠阿根廷的海军基地进军西非地区,也不大可能在大西洋上与美军争雄,特别是在战争初期,共和国还得做好丢掉整个西非地区的准备。受此影响,在2044年到2049年之间,共和国当局在尼日利亚做得最多的,还是帮助尼日利亚解决国内矛盾,即大力兴建与民生有关的基础设施,并且帮助尼日利亚发展轻工业,让尼日利亚融入以共和国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到2049年之后,共和国当局就把重点从尼日利亚转到了乍得,即建立以苏丹、乍得与尼日利亚为中心的,横跨整个非洲大陆的产业区,从而解决无力进军大西洋的问题。

也就是说,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尼日利亚稀有金属矿藏的开采量也非常有限。

与喀麦隆一样,尼日利亚也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度丰富的国家,即便不开采曼达拉山的稀有金属矿藏,只要能够走上正常发展的道路,也能成为富裕国家。与喀麦隆相比,尼日利亚还有一个更加明显的优势,既巨大的人口基数。在第三次西非战争结束的时候,尼日利亚的人口总量已经接近2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更是突破了2。5亿。也就是说,尼日利亚不但是非州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即便在全世界,也仅次于印度、共和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欧盟与巴西,排名第八。可以说,在21世纪中叶,巨大的人口本身就是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

可以说,依靠人口发展经济,也是尼日利亚的基本国策之一。

根据共和国当局的统计,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也就是2056年(虽然第三次世界大战在2057年底爆发,但是统计工作肯定有延迟性,所以2057年的统计数据会受到大战的影响),持尼日利亚护照,在共和国学习与工作的尼日利亚人就多达1350万。而这些人每年汇回尼日利亚的侨款多达7000亿元,相当于平均每人每年汇走5万多元,而这笔钱在尼日利亚基本上能够保证1个三口之家的正常日常开支。也就是说,仅仅到共和国务工的侨民就养活了5000多万尼日利亚人。保守估计,在共和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工作的尼日利亚人还有1000余万,按照同等的收入水平计算,2。5亿尼日利亚人中,有1亿是靠外出务工者的劳动收入养活的。除了外出务工之外,尼日利亚还拥有西非地区最为发达的出口加工业,而且大都面向共和国、马来西亚、泰国、巴基斯坦、苏丹、埃及等等新兴经济体。在2056年,尼日利亚与共和国的贸易顺差就高达1200亿元人民币,而与共和国的贸易更是占到了尼日利亚经济总量的30%。

从某种意义上讲,尼日利亚的劳动力才是共和国最需要,也最重视的资源。

问题是,尼日利亚是西非国家,平时高度依赖的海上航线在战时没有任何保证。

可以说,这也是共和国在尼日利亚搞出口加工,并且向尼日利亚劳动力开放国内劳动市场的主要原因。说得直接一点,即便尼日利亚在战时遭到封锁,也不会对共和国的基本产业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尼日利亚的加工企业在共和国周边地区,比如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与印度都很普遍,到时候最多提高价格刺激生产。更重要的是,有1000多万尼日利亚人在共和国生活与工作,而且几乎全是青壮年劳动力,就算尼日利亚被美军占领,只要共和国腾出手来,就能用这些人打回去,重新控制尼日利亚。事实上,大战爆发之后,共和国就仿效法国的外籍军团,成立了多个外籍军团,其中就有以尼日利亚侨民为主的“西非军团”,而这些军团在后来的作战行动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当然,共和国没有忘记三次西非战争的惨痛教训。

从2045年开始,共和国就以援助非洲建设为名,让苏丹出面联合乍得与尼日利亚,修建了从苏丹港到拉各斯的“中非干线”,随后又联合中非、刚果民主共和国、乌干达、肯尼亚与埃塞俄比亚,兴建覆盖整个中部非州地区的铁路网。按照计划,这几条总长度超过2万千米的铁路网将成为非洲联合发展的基础。当然,“中部非州铁路网”的重大意义仍然在军事上,可以说,凭借该铁路网,共和国军队可以在没有海运支持的情况下,让至少2个战斗单位在西部非洲作战。如果能够加强该地区的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即兴建更多的机场,就能让至少4个战斗单位在西非作战。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计划,以非洲国家军队的战斗力,别说4个战斗单位,只要共和国陆军能够投入2个战斗单位,就能在半年之内扫荡整个西部非洲地区。

非常可惜的是,从苏丹港到拉各斯的“中非干线”建设了12年,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都没有建成。正是受此影响,在大战的前两年,共和国陆军在非洲大陆战场上都没有太大的作为。准确的说,是在无法向前线投入主力作战部队的情况下,共和国当局只能选择性的忽视非洲战场,把重点放在基础建设上,即争取在时机成熟之前打通“中非干线”,为西非用兵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对美国来说,要做的除了继续加强海上封锁之外,还得设法破坏“中非干线”,让共和国军队无法从陆路进军西非地区。受此影响,在大战爆发的第一年(2058年),美国就策动喀麦隆参战,并且在大战的前两年集中兵力向乍得湖进军。此举一是为了控制曼达拉山(乍得湖就在曼达拉山北面),二是控制乍得。针对美国的行动,共和国除了向尼日利亚提供非常有限的援助之外,主要就是借助苏丹与乍得来抵挡喀麦隆军队的进攻。必须承认,极端贫穷落后使喀麦隆军队的战斗力大受影响,在2年多内都没有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甚至没有能够占领整个曼达拉山。

这一局面持续到2060年的第二个季度,随着共和国陆军收拾了俄罗斯,有了足够充足的兵力,才出现根本性转变。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106章 大陆硝烟

西非战场上的战斗,可以说是大国博弈的缩影。

大战前两年,共和国在西非战场上的兵力投入非常有限。受条件限制,共和国海军只向西非地区派遣了几艘攻击潜艇,而且这些潜艇的主要任务不是破坏海上交通,而是监视进出西非地区主要港口的舰船,掌握美国海军在该地区的活动规律。因为得不到有效的情报支持与后勤保障,所以这几艘攻击潜艇执行破交任务的意义也不是很大。总的来说,在战争的前几年里,共和国海军在西非地区基本上没有多大贡献。相对而言,共和国陆军在西非战场上的作用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陆上交通干线没有修通,所以共和国陆军向西非战场派遣主力部队的计划一再推迟。根据共和国陆军的相关记录,在战争的前两年里,派往西非战场的部队总兵力不到5000人,而且以特种部队为主,大都执行非正面作战任务。与作战部队相比,反而是共和国陆军派遣的军事顾问与教官发挥了更加显著的作用,为尼日利亚等国军队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事实上,即便到了2060年初,局面仍然没有完全改观。

“中非干线”是在2060年3月中旬贯通的,而共和国陆军派往西非战场的第一个战斗单位在9月底才到达恩贾梅纳。也就是说,派遣第一个战斗单位用了整整半年。显然,这与共和国陆军的实际情况完全相反。

即便中部非洲地区的基础条件极端恶劣,特别是乍得境内严重缺乏大部队行军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乍得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是以共和国陆军的机动能力,即便从苏丹港出发,也只需要几天就能跨越整个非洲大陆,如果算上航空兵的支援能力(在单程飞行的情况下,垂直起降运输机能将部队送到5000千米之外,足以横跨非洲大陆),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单位有足够的能力进军西非战场。甚至可以说,即便没有“中非干线”,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单位也能前往西非战场作战,而且战斗力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陆军拖拖拉拉的行动,只能说明共和国当局对西非战场并不热心。

准确的说,是西非战场还没有到最关键的时刻。

在2060年,非州战场上,除了撒哈拉以北地区之外,最重要的战场不在西非,而是在南部非州,即安哥拉、赞比亚、纳米比亚、博茨瓦纳与津巴布韦。可以说,这个战场上的争夺不但关系到了西非战场上的胜败,还关系到了整个非洲大陆的未来。虽然表面上看,南部非洲战场的争夺重点也是资源,特别是纳米比亚与博茨瓦纳的稀有金属矿藏(根据战前探明的储量,纳米比亚与博茨瓦纳的稀有金属矿藏储量在非洲地区仅次与尼日利亚与苏丹,在全球也排名第八与第十。更重要的是,纳米比亚是美国在非州大陆的主要资源提供国,即纳米比亚的稀有金属矿藏主要提供给美国,而且占到了美国进口量的15%左右,如果算上从博茨瓦纳与安哥拉等国进口的,则占了美国进口量的20%),但是本质上,这场战争的重点与非洲大陆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决定了由谁主宰南大西洋,进而对整个大西洋战场产生深远影响。

更重要的是,南部非洲地区还有一个能够说得上话的地区性大国。

受南非影响,南部非洲战争的局面非常复杂。虽然看上去,主要是由美国支持的安哥拉军队在向南进攻,力图控制纳米比亚与博茨瓦纳。而与共和国关系密切的赞比亚与津巴布韦则在向西进攻,想通过控制博茨瓦纳与纳米比亚获取更大的利益,比如向共和国出口更多的稀有金属矿藏。但是从本质看,不管是明目张胆的支持安哥拉的美国、还是在暗中支持赞比亚与津巴布韦的共和国,都是想借助发生在纳米比亚与博茨瓦纳的战争,让南非在战略上表明态度。对美国来说,至少希望南非严守中立,不向共和国提供任何支持与援助,从而让共和国海军无力向南大西洋派遣更多的作战舰艇,也就无法威胁到美国的制海权,让美国支持的喀麦隆能够在西非战场上获得更大的胜利,并且确保大西洋航线的安全。对共和国来说,目的也只有一个,让南非认清现实,做出明智选择,从而获得进军南大西洋的跳板,为打响大西洋战争打下基础。为了达到目的,美国与共和国都得争取在南部非洲战争中取得实质性的胜利。

问题是,南部非洲离两个超级大国都太遥远了。

从共和国的广州到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赞比亚与津巴布韦都是内陆国家,距离两国最近的大型港口就是坦桑尼亚首都)的海上航线长达12000千米。而从美国新奥尔良到安哥拉纳米贝的海上航线也长达10000千米。更重要的是,南部非洲战争的主战场在博茨瓦纳,也就是在距离海岸线数百千米的内陆地区。如果在其他地方,几百千米的地面交通线算不了什么,可是在基础条件极端恶劣的南部非州地区,这就是个大问题了。要知道,纳米比亚、博茨瓦纳、赞比亚、津巴布韦与安哥拉都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