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如果让第三波攻击机群到达,已经丧失防空能力的美军舰队肯定要倒大霉。
问题是,在任何时候,海战的首要目的都是保护自己,而不是消灭敌人。
正是如此,这场轰轰烈烈的,到目前为止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就在这么一次不期而遇的空战之后结束了。
对双方来说,从这场海战中获得的不是战果,而是经验与教训。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69章 转移重点
不管从战术上看,还是从战略上看,美国都是“马尔代夫海战”的失败者。
战术上,美国海军总共损失了6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17艘快速运输舰、以及783架作战飞机。另外还有2艘航母、3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与3艘快速运输舰负伤,阵亡与失踪官兵超过4000人、其中包括982名飞行员。与之相比,共和国海军的损失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根据共和国海军公布的战报,只有“洪湖”号驱逐舰战沉(该驱逐舰隶属于印度洋舰队,在美军机群发动攻击的时候,呆在舰队后方,为2架执行搜救任务的垂直起降飞机提供支持,因此正好在美军反舰导弹的攻击范围之内)、另外还在战斗中损失了378架作战飞机(其中162架属于印度洋舰队,这其中又有98架属于第一波攻击机群),阵亡官兵571人(“洪湖”号上的122名官兵只有2人生还,其余全部阵亡)。
相对而言,美军在战术上的失败根本算不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海军是战略性军种,因此海战也更在乎战略影响,而不是战术上的些小成败。拿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虽然在珊瑚海海战中,日本海军击沉了美国海军的“列克星顿”号航母,重创“约克城”号航母,日本海军只有“祥凤”号轻型航母战沉,2艘舰队航母只被击伤,所以日本海军取得战术胜利,但是这场海战的直接后果是让“瑞鹤”号与“翔鹤”号失去了参加中途岛海战的机会,而在这场决定战争走向的海战中,如果日本海军多出两艘舰队航母,战役结果很有可能会截然不同,所以日本海军实际上输掉了珊瑚海海战,至少在战略上输得一败涂地。
可以说,美国海军在“马尔代夫海战”中的战略惨败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虽然在海战之后,美国海军仍然有5艘航母具备作战能力,而且剩余的护航战舰足以组成5支航母战斗群,但是对美军来说,已经失去了与共和国海军争夺印度洋、特别是北印度洋制海权的能力。
从现实情况出发,海战结束之后,美军舰队只能向南撤退,不管是前往南非、还是在南风带转向前往澳大利亚,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返回印度洋中部海域。正是如此,10多天之后,得到舰队与岸基航空兵支持的共和国海军陆战队就登上了迪戈加西亚,而且仅仅只出动了相当于4个战斗营的3000兵力,在三天之内就让岛上绝望的美军缴械投降,完成了攻占迪戈加西亚的作战任务。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1个月之内,共和国海军陆战队将迪戈加西亚重新变成了一座军事基地。
也就是说,到2月下旬的时候,迪戈加西亚已经成为共和国海军在印度洋中部海域的军事要塞。
到这一步,美国海军实际上已经丧失了争霸印度洋的基础条件。
从地图上就看得出来,迪戈加西亚在美国的印度洋战略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里不但是扼守印度洋中部海域的军事要塞,还是连接吉布提与澳大利亚的中转站。随着迪戈加西亚落入共和国手中,美国当局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屯兵吉布提,死守红海出海口,要么加强澳大利亚西海岸的防御,守住澳州大陆。当然,美国当局早就做出了选择,让舰队在战败之后向南撤退,而不是向西撤退,就是美国的选择。虽然从军事角度看,除非遭到集约集团的攻击,不然美军肯定不会从吉布提撤退。不管怎么说,只要美军还在吉布提,共和国海军与船只就别想自由进出红海,也就不大可能有效利用苏丹,从而控制埃及。更重要的是,在埃及保持中立、以色列肯定亲美的情况下,美军可以充分利用苏伊士运河,也就能够从地中海方向上增援吉布提,从而将吉布提变成拱卫地中海的外围军事要塞。但是以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管美军有多大决心,在丢失了印度洋的制海权之后,守住吉布提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来的交战情况也是如此,吉布提的美军仅仅坚持到3月下旬,就在共和国舰队与数十万集约集团大军的威胁下主动退却了。
丢掉吉布提之后,美军在印度洋西部海域的存在变得毫无意义。
事实上,在3月初,即共和国做出攻打吉布提的决定时,塞舌尔当局就宣布驱逐境内的美国军人,并且永久性中立。
受此影响,南非在3月底宣布中立,拒绝了美国的驻军请求。
不可否认,南非的选择实际上帮了美国,而不是害了美国。以3月底的情况,如果南非不宣布中立,而是搭上“美国号战车”,很可能招致共和国的军事打击。要知道,当时共和国已经占领了吉布提,控制了进出红海的通道,因为共和国与埃及的关系比较密切,只要埃及保持中立,共和国就不会急着北上与美国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事实上,北非一直是欧州的势力范围,在欧盟态度暧昧的情况下,埃及没有任何理由不保持中立,因此共和国也就没有任何理由北上。更重要的是,东部非洲地区一直是共和国的传统势力范围,从苏丹到莫桑比克,基本上所有东部非洲国家都是共和国的盟国或者友邦,即便受制于非洲大陆上糟糕的基础设施,特别是莫桑比克的交通条件,共和国军队不可能从陆路南下,在塞舌尔驱逐了美军、共和国掌握了西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之后,共和国军队也能从海路南下。加上共和国海军舰队的打击能力,即便很难在短期内击败南非,也能够动用2到3个陆战旅,攻占南非南端的开普敦或者伊丽莎白港,获得进入南大西洋的跳板。相对而言,因为受到南美洲的阿根廷牵制,美国海军不可能明目张胆的南下,进军南非的阻力肯定比共和国大得多,也就难以在南非挡住共和国的步伐。由此可见,南非宣布中立,实际上是暂时挡住了共和国进军南大西洋的步伐,为美国争取到了备战时间。
当然,南非保持中立,不等于印度洋上的战斗就此结束了。
从共和国的立场出发,在已经三线作战,而且美国正在向中东运兵,势必会在该地区挑起战火的情况下,肯定没有理由把战火烧到南大西洋。更重要的是,当时美军也没有南下对付阿根廷的意思,甚至没有拉拢阿根廷的邻国,所以作为集约集团成员国的阿根廷,并没要求共和国立即出兵南大西洋,只是希望共和国能够在印度洋保持足够的兵力,即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增援阿根廷。如此一来,共和国当局肯定不会把南下南非当成首要任务,甚至不会将其当成任务看待。
谁都知道,打到这一步,印度洋上的重点已经由海洋转到了陆地上。
只要共和国不打算进军地中海,而欧盟又不想在战争问题上开罪美国、即继续保持中立,那么共和国与美国就得在中东战场上再一次一决高下。
正是如此,2月初,裴承毅就把李东石召了回来,当面部署了任务。
不管怎么说,李东石才是中东战区司令,而且是共和国陆军中,除了袁晨皓之外,最有实战经验、最有发展前途的将领(凌云霄等老一代将军早就退役了)。更重要的是,李东石是一个“能够让人放心的将军”。别的不说,裴承毅能够给出这样的评语,足以证明李东石在元首心目中的地位。
问题是,中东战争肯定不仅仅是“中东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