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国策是什么意思 > 第1020部分(第1页)

第1020部分(第1页)

到此,肯定有人想到了“气象武器”。

作为“超常规武器”,早在20世纪末,气象武器就受到了重视。当然,在技术水平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对气象武器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首先得认清楚,气象武器与“人工降雨”等干预自然现象、以达到某一目的人为手段并不完全一样。比如人工降雨的主要目的不是造成破坏,而是减少破坏,气象武器既然是武器,自然是以破坏、而不是以建设为目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要将气象武器从理论变成现实,难度着实不小。

就拿降雨、准确的说是降水来说,众所周知,降水是水的自然循环的一种方式,即液态的水在受热后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然后在温度、压力等因素作用下,聚集成云,当云层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与过饱和状态,再加上一些细微尘埃,水蒸气就再度凝结成液态水,并且形成降雨,如果气温低于冰点,液态水就凝固成固态冰,降雨变成降雪、或者冰雹。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难以实现的就是第一个转变,即让地表的液态水受热蒸发成水蒸气。

别看将一壶水烧干不算什么难事,可真要产生足以形成一场强降雨的水蒸气,需要的能量肯定非常惊人。以一场落在一个1千米乘以1千米的正方形区域内,持续降水100毫米的强降雨来说,降水量相当于10万立方米,也就是大约10万吨。即便在相对湿度为零的情况下,要将这么多的水蒸发成水蒸气,也需要大约2260亿千焦(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汽化热为每摩尔的40。8千焦,相当于每千克2260千焦)、也就是大约2。26乘以10的14次方焦耳的能量。虽然这个能量看上去并不大,大约相当于燃烧500吨汽油产生的热量,或者相当于储存在259吨16级复合蓄电池里的电能,即便能量转换效率仅有50%,也只相当于500吨16级复合蓄电池里的电能,但是一场强降雨的范围肯定不会这么小,而且一次性降水量也不止100毫米。如果降雨范围在一个半径为10千米的圆形区域内,而且持续降水量500毫米,总降水量就是1。57亿吨,所需能量是之前的1570倍,也就是相当于近80万吨汽油燃烧产生的热量,或者大约40万吨16级复合蓄电池里的电能。如果仍然按照50%的能量转换效率计算,则需要80万吨16级复合蓄电池里的全部电能。

显然,常规手段肯定无法提供这么多的能量。

要知道,“区域性激光防御系统”进行一次拦截,也就不过烧掉大约20万吨8级复合蓄电池里的电能而已。更重要的是,如果用同样的方法,也就是用高能激光让地表水变成水蒸气,首先需要靠的不是能量够不够,再是如何把能量传递过去。要知道,在威力提高大约8倍的情况下,任何材料制成的反射镜都会在瞬间被烧毁。

从这些理论分析上就看得出来,即便到了21世纪中叶,气象武器仍然是雾里看花。

当然,要在短时间内,在相对狭小的区域内制造一场强降雨,难度还不是很大。以共和国的实力,肯定没有问题。

正是如此,在谈到摧毁俄罗斯的核武器库的时候,刘晓宾才没有特别提到打击手段。

裴承毅做出决策后,袁晨皓就以总参谋长的身份下达了作战命令。大约1分钟后,位于共和国西北某天军基地(实际上就是空军基地)里的1个中队的12架空天战机就载着刘晓宾提到的特殊弹药紧急起飞,朝北方飞去。

所谓的特殊弹药,实际是就是特制的第五代战术核炸弹。

虽然从技术角度讲,也可以选择动能弹,但是从现实部署来看,在近地轨道上部署太多的动能拦截卫星肯定会使敌国生疑,并且加重战略防御系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这种特殊打击任务并不是一定会出现的,所以没有理由放在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上。即便从技术角度出发,动能弹也有所欠缺。比如完全依动能弹的最大速度很那突破每秒10千米,要想获得更高的速度,就只能使用电磁加速器,这就相当于将电能转化成动能、再将动能转化成内能,总的能量转换效率肯定不如能量武器,也就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

而要用50千克级动能弹在一个面积为10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制造一场500毫米的强降雨,至少需要使其速度达到每秒200千米,或者同时投掷400枚动能弹,这显然不太现实。

与动能弹相比,第五代战术核武器自然更加理想。

众所周知,第五代战术核武器利用的是介于核能与化学能之间的核间能,每千克催化金属战所含有的核间能即远远低于聚变产生的核能,又远远高于燃烧产生的化学能,因此能够用相对较小的装药量制造出威力相对较大的炸弹。之前已经提到过,在仅仅装填数千克催化金属氢的情况下,一枚第五代战术核武器的爆炸威力都相当于50吨TNT,如果将装药量提高到数十千克,就能将爆炸威力提高到数百吨。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催化金属氢在释放核间能的时候,会相互影响,所以第五代战术核武器里的爆炸物是以微克为单位分散装填的,提高炸弹威力,等于提高制造难度。事实上,这也是那些装填了大量催化金属氢的复合蓄电池在失控爆炸的时候远没有第五代战术核武器那么恐怖的主要原因,也是第五代战术核武器的爆炸威力很难突破1000吨的主要原因。不管怎么说,爆炸当量能够得到几百吨,就足够用来制造一场小型强降雨了。

共和国天军空天战机对俄罗斯核武器库的轰炸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气象武器教学使用范例。

轰炸开始的时候,第一批炸弹没有落到核武器库上,而是以1500米的标准间隔落在了核武器库四周,并且均在一个规则的八边形的定点上。依靠高精度时间控制器,8枚已经钻到地表下大约50米处的8枚第五代战术核炸弹几乎同时引爆,释放出相当于6400吨TNT爆炸时产生的能量。其中大约30%,也就是相当于2000吨TNT爆炸产生的能量转换成了热能,并且使地表的积雪与冻土层里的水分迅速融化蒸发,形成水蒸气。大约15分钟后,第二批炸弹、实际上就是一枚第五代战术核炸弹落下,并且非常精确的击中了隐藏在山体内的俄罗斯核武器库,第五代战术核炸弹爆炸、以及核武器库内弹药殉爆后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将上面的岩层全部抛入天空,并且将大量尘埃撒向天空。此时,第一批炸弹爆炸产生的水蒸气已经笼罩在爆炸场上空,而且处于过饱和状态,一直没有凝结成水珠,即没有形成降雨,主要就是没有形成降雨的一个必要条件:让水蒸气凝聚的尘埃。第二次爆炸,正好提供了这个条件,结果可想而知,随着爆炸产生的尘埃云上升,降雨迅速形成,而且非常猛烈。受降雨区中央低压影响,原先向外扩散的云层开始向中心收缩,因此放射性尘埃并没扩散,而是全部部集中在了降雨区内,并且随着降雨回到了地面。更重要的是,第一次爆炸破坏了降雨区内的地表冻土,使得带有严重放射性的降雨迅速向下沉积,并没聚集在地表。加上爆炸区中心温度相对较高,所以大部分降雨在凝结之前就已经渗透到地表下数十米,进入了西伯利亚地区的地下水系。

一处核武器库如此,其他几处核武器库与核原料库也是如此。

可以说,俄罗斯当局将核武器库与核原料库设在人烟稀少、且冬季十分寒冷、下方有数十米厚的冻土层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反而帮了共和国天军的大忙。

设想一下,如果俄罗斯的核武器库在相对温暖的南部地区,具有严重放射性的降水要么进入河流、要么聚集在地表、要么与泥土混杂,放射性物资仍然存在,而且比较容易收集提炼,也就容易被俄军利用。在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暂且不说俄军有没有办法向爆炸点运送收集与提炼放射性物质的设备,就算能,也没有办法把整个地下水系的水抽出来提炼一遍吧。

如果从效果来看,这还算不上“气象武器”,甚至压根就沾不上边。

降雨只持续了2个小时,随着相对湿度降低,降雨很快就停止了。虽然在这2个小时内的平均降水量超过了500毫米,绝对算得上是特大暴雨,但是降雨范围非常有限,大约仅有10平方千米,所以总降水量也非常有限,根本算不上自然灾害,也不大可能形成较大范围的自然灾害。

换句话说,如果把类似的降雨放到某座城市上空,还不如直接把颗第五代战术核炸弹投过去。

当然,从目的来看,轰炸取得了圆满成功。

几个轰炸地点的降雨结束前,军情局就调用战略侦察卫星,对轰炸区域进行了初步侦察,以确定是否要让那几架备份的空天战机进行补充轰炸。初步侦察的结果是,目标已经被摧毁,即便进行补充轰炸,也不会造成更大的破坏,对达到目的没有帮助。因此,在起飞后不到2个小时,也就是北京时间29日3点过5分左右,完成了轰炸任务的12架空天战机就转向返航了。大约半个小时后,轰炸地点的降雨逐渐结束,军情局立即调动具备探测核辐射能力的侦察卫星,也就是专门为了《伦敦条约》的核查工作而发射的卫星前往目标上空,探测爆炸区域的辐射水平。结论与之前的一样,几个目标均被彻底摧毁,而且放射性污染区域得到有效控制。

此时,共和国高层的视频电话会议已经结束。

拿到评估报告后,刘晓宾没有急着向裴承毅汇报,反正裴承毅只要求在天亮前收到轰炸的战报。按照他的授意,军情局的技术人员再次让“核查卫星”对轰炸地点进行探查,重新收集了辐射数据,并且对前后两组辐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由此得出一个结论,7处轰炸地点的辐射强度正在减弱,只有2处轰炸地点的辐射强度没有减弱的迹象。也就是说,至少有2处轰炸地点的放射性物质没有向地下渗透,有可能被俄军再利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