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长君、窦少君二人家里一天到晚有人给他们讲课,弄的这兄弟俩很是无奈。
因此,二人跑去向窦漪房诉苦。然而窦漪房一听,呵呵一笑:好事嘛,回去认真学习就是。
如此一来,二人没辙了,只好硬着头皮一天到晚陪着老学究们在家里捣鼓学问。
可没想到的是,窦漪房竟然也加入周勃之列,生怕这兄弟俩有偏科,又送来一些《黄帝》、《老子》等一些叫人摸不到大小头的东西让他们学。
说实话,这俩人本来不识几个字。可经窦漪房、周勃等人联手进行扫盲工作后,他俩有了质的飞跃,从目不识丁的文盲一跃成了两个书呆子。
真别说,这个办法还挺好,兄弟俩在京城混了很多年,硬是没犯一点事。从古至今把所有外戚对比一遍后,突然发现这兄弟俩绝对算是老实人。虽然他们没干过什么出彩的事,但也没做出格的事。更夸张的是,这俩人竟然被培养成了谦谦君子,甚至比周勃等人还要靠谱的多。
就这样一直默默无闻地混了十几年,汉文帝驾崩后,还被封了侯(窦长君早亡,其子封侯)。
关于窦漪房早期的事情也就是如此。写到此,关于这个女人可以告一个段落了。我虽然对她着笔比较多,然而事实上,此时的她并没做什么惹人眼球的事。当然,关于这个女人,故事并不算结束,而事实上,只能算是开始。
但不管怎么说,此时的窦漪房是惬意的。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惬意,一些人的日子并不好过。
第十四章初登大宝—第七节窦漪房的身世(二
进宫,如果算是窦漪房命运的一次转折的话,那紧接着发生的这件事,更算是他命运的转机。
世事就是如此,看似很悲惨、很痛苦的事情,却可能蕴藏着意料不到的机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说,只要不到油尽灯枯、山穷水尽,就不要轻言放弃。
刘盈驾崩后,吕雉称制天下。为便于照顾(实际是监控)诸侯王们日常起居,吕雉颇为认真的挑选了一些宫女遣送出宫,赏赐给诸侯王。吕雉这一次处世很公平,生怕厚此薄彼,让哪个诸侯王心里不舒服,因此,每个人得五个宫女,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在遣送名单中就有“窦漪房”这三个字。
窦漪房得到这个消息后,着实高兴了一阵。她之所以高兴,是因为她认为这是返回乡的一个机会。
窦漪房老家在清河,清河离赵国很近。赵国,成了窦漪房理想的目的地。
虽然她很想去赵国,可不见得吕雉会配合。吕雉是什么性格,窦漪房很清楚。吕雉疑心很重,还喜欢和别人唱反调,你说东,她偏要西。和她这种人打交道,求情说好话不见得好使,更别指望给她提要求了。
吕雉很难共事,那窦漪房去赵国就可能有一些变数。不过窦漪房在宫里这几年也不是白混的,她很快找到了个突破口。
窦漪房找到的突破口是一名宦官。这个宦官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甚至连名字没能留下来。但这个人却在派遣宫女这件事上很关键,因为这件事是由他主持。说白了,就是由他确定名单、确定地点、确定时间,报给吕雉签字盖章,然后执行。
突破找到口后,窦漪房立马行动了起来,拿出所有积蓄,给宦官送了过去,然后请求他把自己遣发赵国。
宦官答应了。这对他来说简直是举手之劳,既创收又落人情,没道理不答应。
据史料记载,这位老兄不知是怎么搞的,莫名其妙地倒腾几天后,竟然把窦宫女的请求给忘记了,甚至把“窦漪房”三个字放在了去代国的名单里。
然而,我个人认为,这位老兄并没有忘,只是嫌窦漪房送来的礼金太少了。
在当时,代国和赵国不可同日而语。赵国处于中原腹地,还近临都城长安,不说富甲天下,也算是殷实之地,最起码比较安定。可代国就相差很远了,北处蛮荒之地,穷且不说,还时不时有匈奴人跑来抢劫。没道理舍本逐末,跑去和匈奴人打游击。
因此,在名单下发前,肯定有不少人向宦官送礼。送礼的名目有很多,关键一项就是不愿意去代国。
宦官收了礼却不办事,还把她安排到了鸟不拉屎的代国,你说不是嫌礼金少是什么?
名单下发后,窦漪房傻脸了。然而,吕雉已经签了字、盖了章,纵然她有一百个不愿意也无可奈何。
随后就是不停哭,不停的骂,把宦官祖宗十八代诅咒了个遍,拖着拽着不愿意动身。直到吕雉把她叫过去臭骂一顿后,方才登程。
此时的窦漪房是痛苦的。然而,如果她晓得随后将发生什么事情的话,可能她会笑出声来。
因为此时的赵王是刘友。刘友我在前边介绍过,这位仁兄是被活活饿死的。窦漪房要真的去了赵国,相信我这本书里绝不会提到这个人。
赵国富裕安定,但性命不见得能保;代国穷乱,并且强盗土匪频繁出没,但能够活命。孰优孰劣,就一目了然了。
但所有这些,是随后发生的事情,此时的窦漪房没心情去探讨这些东